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做了进一步强调,可以预见,如何适应“消费升级”将成为未来林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有关木制家具的负面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质量安全不放心、售后服务不省心、产品标准不上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木制家具的消费欲望,而这些制约木制家具产业健康发展的桎梏,也拷问着木制家具企业的业界良心。如今,在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国策下,木制家具企业能否把握机遇,来一个华丽的转身?木制家具企业又将从哪些方面适应“消费升级”的新内容,加速转型?
质量安全不能回避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今年针对2382家建材类生产企业生产的2486批次产品的抽检结果,在木制家具、中密度纤维板等涉林产品中,木制家具由于甲醛释放量超标,抽检合格率最低,木制家具质量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家庭对木制家具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儿童木制家具本应成为家具生产企业嘴边的一块“肥肉”,然而面对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不少家长谈“醛”色变,在选购儿童家具上不得不小心翼翼,这也为木制家具企业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检报告只能反映出木制家具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其他质量问题虽未见诸报端却在暗自滋长,木制家具质量问题不能回避。
《指导意见》中对质量安全问题有着明确表述,要求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质量安全就是企业主体责任的重中之重。尽管受国内、国际市场大环境影响,木制家具企业面临着市场不景气、生产成本高等不利因素,但质量问题始终是其坚守的底线问题,木制家具企业不应舍本逐末,以牺牲质量来博取利益。
新国策出台,期待以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而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一定是质量合格的商品。因此,对木制家具企业而言,产业升级首先要质量升级,严把质量关,夯实质量基础,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回馈消费者,用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
标准建设不容忽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选购木制家具时,都倾向于“私人定制”。一方面定制家具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家居、办公空间“量体裁衣”,不会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定制家具还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私人定制”是木制家具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木制家具标准化缺失的弊端。
除了质量标准外,木制家具对尺寸也有严格的要求。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家具明明的是A规格尺寸,实际测量却成了B规格尺寸,其中的误差让消费者倍感头痛。
记者在选购家具时就曾经亲身经历消费者与商家的尺寸之争。在北京一家大型家居卖场的家具门店内,消费者选购的梳妆台却不能安置在原本计划好的卧室位置,其原因就是卖家出售的木制家具存在尺寸偏差。虽然偏差仅仅只有3厘米,但对于小户型家庭来说,这3厘米却是个不小的距离。
其实相关行业法规对家具的尺寸的误差也作出了相应要求,但对于一些作坊式小企业来说,执行这些“标准”实在是多此一举,尽快获利才是王道。而市场监管的不利也助长了这些不法企业的嚣张气焰。
目前,我国共创建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69家,企业涉及地板、木门、家具、人造板、苗木等林木制品。69家单纯放到一个木制家具产业尚显单薄,更何况是放到整个林业产业。
木制家具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同样面临标准问题。不仅仅是标准缺失,更在于标准的落实与执行。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木制家具产业而言,标准就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电子商务不可小觑
今年的“双十一”,天猫可算是当之无愧的大赢家。天猫“双十一”销售额突破马云预期的900亿元,以912.17亿元、物流订单4.67亿圆满收官,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如今“互联网+”时代已悄然而至,天猫“双十一”的辉煌战绩更加反映出消费者对网购的浓厚兴趣与热情。因此在《指导意见》中,强化消费基础设施网络支撑等内容也被重点提及,也为木制家具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一个方向。
其实木制家具参与电子商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如何参与却值得深入探讨。有的木制家具企业认为搭乘上了电子商务的顺风车就万事大吉了,虚假宣传、质量缺失、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木制家具产品的市场口碑,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做“一锤子买卖”,有的企业却理性地看待电子商务问题,大自然家居就是一个典型样本。一方面,大自然家居在全国范围内铺设了一张“电网”,加紧开疆扩土,在现有的3000多个渠道网点中,与经销商达成了2000多份“电商服务站”协议,走完了大自然家居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大自然家居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捍卫消费者的权益,坚决抵制消费陷阱、价格陷阱,为大自然家具产品赢得订单的同时,也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
从《指导意见》中频繁曝光的一些词,就能感受到政策的风向。以前喊“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多了,这次却是强调“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木制家具企业不妨从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电子商务等方面入手,适应消费升级,加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