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积极承接广东陶瓷产业转移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6年下半年广东新中源集团落户衡阳,斥巨资打造湖南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为起点。此后的几年间,建陶产业逐渐在湖南省发展壮大,岳阳、衡阳、株洲、永州、怀化、常德等地逐渐成为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和佛山建陶企业外迁的热土。
对比2014年,湖南省陶瓷产业扩张趋稳,近三年少有陶企新建生产线,同时一些产能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陶企,也在被加速淘汰。据本报记者统计,仅岳阳县就有三家陶企8条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在衡阳、怀化、临湘等产区均有陶企生产线停产。另一方面,也有陶企采用“小线合成大线”的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
岳阳市
优胜劣汰趋势凸显
三年淘汰三家陶企
岳阳市建陶产业主要集中在岳阳县新墙工业园、岳阳县周边和临湘市三湾工业园,目前已颇具规模。
岳阳县大规模发展陶瓷产业始于2006年6月16日,湖南华雄陶瓷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入驻,这家企业的第一条生产线于2007年3月正式投产。自2006年到目前,岳阳县新墙工业园共引进了华雄、金城、天欣、宏康、百森、亚泰六家陶企。在毗邻岳阳县的临湘市三湾工业园,2006年12月27日新美陶瓷有限公司(现承包给金牛陶瓷集团,更名为“临湘市金牛陶瓷有限公司”)的签约入驻,也拉开了继岳阳县之后发展陶瓷产业的序幕。目前,在临湘市三湾工业园主要聚集了兆邦、金牛、发达、凯美4家建陶企业。
目前,岳阳市的建陶企业共有11家。而这些进驻岳阳市的建陶企业,其产品市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为广东企业生产贴牌产品;第二,形成自己完善的销售渠道,如天欣科技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第三,产品销售本地市场、辐射湖南省内及周边省区。
如今,就湖南产区而言,岳阳市的建陶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产业集群效应也已初步显现,在为地方县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就业、物流、餐饮、娱乐、楼市等行业的繁荣发展。
不过,岳阳产区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行业的洗牌也在加速,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陶企正在被洗牌出局,仅岳阳县就先后有华雄陶瓷、弘鑫陶瓷、百森陶瓷倒闭破产。据当地业内人士分析,这些陶企倒闭的原因与产品、政策无关,主要是经营管理出了问题,并且当前的情况是,由于市场行情艰难,陶企倒闭后很难再像以前一样,立马通过承包租赁恢复生产。如华雄陶瓷,自2014年倒闭后,工厂至今仍处于无人接手的荒废状态。
岳阳市陶企目前已清晰地认识到,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盲目追求产能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未来,于是纷纷强化产品形象展示、拓展销售渠道,加速向品牌化迈进。
与此同时,岳阳县陶瓷工业园也面临着较为严格的环保检查,“但我们建厂之初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较大,所以当前所受的影响较小。”当地多家陶企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中央环保督查组到岳阳陶瓷工业园督察,陶企都未受到影响,“因为该上的设备都上了。”
此外,岳阳陶企也面临较为严峻的用工问题,主要表现为招工难、工人年龄大、难以管理等。当地陶企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陶企生产而言,亟需通过设备升级,提升自动化水平,同时使用新设备后,不仅可以减少人工,亦有利于引进高素质人才。
衡阳市
原材料优势得天独厚
陶企积极延伸产品结构
衡阳地处湖南省中南部,其经济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位列湖南省前三甲,也是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华南北部地区(湘南、赣南、粤北、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衡阳的劳动工人资源丰富,人工成本较低,同时其出产的高岭土以其“纯、细、白”的优良质地而久负盛名,受到全国各地陶瓷行业的青睐。再加上物流成本较低,陶瓷配套产业的完善和湖南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较大,因此成了前些年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首选阵地。
目前,衡阳市的建筑陶瓷企业,如湖南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湖南利德有陶瓷有限公司主要聚集在衡阳县西渡经济开发区。
衡阳建陶产业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发展的。这一年,广东新中源集团斥巨资进军衡阳打造湖南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随后一批产业链上的企业、项目也开始纷纷入驻。 2010年初,衡阳县又承接了投资7亿元的利德有建筑陶瓷生产项目,并在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对面征地1000亩,新建陶瓷生产线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2012年,利德有陶瓷前期三条抛光砖生产线成功投产。同年,主营西瓦产品、位于衡阳县界牌镇陶瓷园区的衡阳县阳光陶瓷有限公司两条西瓦生产线也成功投产……
据悉,衡阳县界牌镇发展建陶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原材料资源优势。界牌镇位于衡山县与衡阳县交界处,瓷泥资源丰富,与江苏苏州、四川叙永、广东飞天堰合称全国四大瓷土基地。界牌瓷泥以桃红泥为主,辅之白砂泥、红砂泥等十几个高中低温泥种,粘性强,纯白无杂,含铝量高,被国际瓷器业命名为“衡阳土”。衡阳土分布广、埋藏浅、厚度大、倾斜角小、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最浅才1米左右,最深只有500米左右,易于露天开采。除此之外,界牌还蕴藏丰富的钠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石资源,储量都在亿吨以上。
过去,衡阳陶企产品结构全部为抛光砖,近两年也在积极谋求转型与升级。如利德有陶瓷、衡利丰陶瓷在原有抛光砖基础上,推出抛釉砖产品。利德有陶瓷营销总监罗昌忠向记者表示,今后利德有陶瓷还将再增加仿古砖及瓷片产品,形成全产品系列,同时不断加大品牌投入力度和渠道建设力度。
怀化市
湖南最大的西瓦企业集聚地
瓦企发展受多方掣肘
怀化的陶瓷企业集中于辖下的中方县花桥镇,距怀化市区约20余公里,截止目前已集聚小康、东方、国盛、杰达等六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产品结构全部为西瓦,其中绝大部分为欧式连锁瓦,另有少部分为S型瓦。
据小康瓷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方县陶瓷产业兴起于上世纪末,依托本地丰厚的陶土资源和市场优势,陶瓷产业蓬勃发展。起初,陶瓷企业以生产抛光砖为主,尔后由于全国抛光砖产能迅猛增长,加之本地原料生产抛光砖优势不明显,在2007年前后,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陶企陆续转产西瓦。
时至今日,中方县已成为湖南西瓦生产企业最集中的产区,共建成8条西瓦线,日产能超过40万片。但与此同时,中方县陶瓷企业也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难题,如生产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不高、销售市场受周边产区冲击等,均掣肘着中方县陶瓷产业的未来发展。
据介绍,2010年以前是中方县西瓦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彼时全国西瓦产能较低,市场需求极大,即便是一级品,往往也会一出厂就被抢购一空,“那时候产品优等率不高,但销售异常火爆,产品最低也能卖到1.6元/片。”小康瓷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高峰时期,周边买瓦的客户排队排到了厂门口。
但现在,市场急剧变化,周边产区的快速崛起,对中方县陶瓷企业的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和挤压。如今,即便陶企产品优等率大大提升,但价格却一直处于低价状态。六月下旬,本报记者在中方县调查发现,当地已有多家陶企处于停产状态,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库存积压。
茶陵县
规划建设100条线,仅建成6条
2010年以来,随着陶土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交通运输快速建设以及消费市场的扩张,加上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株洲市茶陵县、攸县借助其丰富的陶土等原材料资源,逐渐成为佛山建陶企业外迁的热土。
据勘测,茶陵县在其辖区内的14个乡镇发现了钾长石、高岭土、瓷泥等陶瓷原材料,初步估计储量达7亿吨以上,且表浅易于采掘、品质优良。2010年开始,茶陵县先后引进了华盛陶瓷、强强陶瓷、浣溪沙建材。2010年5月,茶陵县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称号。
据了解,茶陵县曾计划将当地打造成100条窑炉、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年创税收2亿元、安置劳动力1万人左右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同为株洲市下辖县、与茶陵县相隔不足50公里的攸县也同样利用其辖区内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于2013年开始发展建陶产业。
不过,本报记者近期在茶陵县实地调查了解到,截止目前茶陵县仅有三家陶瓷企业,建成生产线6条,早在2013年处于规划中的浣溪沙陶瓷至今仍未建成,“厂房和办公区都没建成,连老板是谁都不知道。”周边陶企告诉记者。
事实上,浣溪沙陶瓷的建设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据相关信息显示,浣溪沙总投资为10亿元,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陶瓷马赛克及小规格艺术瓷砖厂家。该公司的厂房于2012年8月开始动工兴建,预计3年内建成投产。但到了2015年,工厂仍未动工,据媒体报道,未动工原因是“三通一平”未完成,随后在茶陵县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下,“三通一平”完成,但浣溪沙陶瓷却一直未建成投产,“办公楼只完成框架结构建设,就不了了之了,现在谁也说不清。”周边陶企向记者表示。
此外,由于陶瓷工业园区距县城较近,茶陵陶企也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基本上每周都有环保部门检查。”茶陵县华盛建筑陶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一两年,华盛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达两三千万元。
宁远县
仅建成一家陶企
宁远县地处永州南部,北倚湖湘、南望粤桂,总面积2510平方公里,人口80万。近年来,宁远县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湖南省政府批准成立宁远县工业园,该园区位于县城东北面,规划总面积为30平方公里。建材陶瓷工业产业园位于园区临永连公路十里铺一带,规划面积为5000亩,规划引进10家以上规模企业。2008年,广东佛山新美雅陶瓷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的宁远新美雅陶瓷有限公司落户宁远县。
据了解,宁远县政府一直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并不断出台一系列扶持陶瓷企业的奖励政策,力争建成永州市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但截止目前,宁远县仅建成一家建陶企业。
常德市
发展后劲较足,两家陶企拟增新线
澧县位于常德市北部,以澧县为中心300公里范围内有武汉、长沙2个省会城市、21个地级市、近200个区县市,墙地砖等建陶产品需求量巨大。2008年,广东东鹏陶瓷开始进军澧县,建成投产了第一条生产线;2009年4月,第二条生产线也建成投产,澧县曾规划,到2015年建成12条生产线。
由广东籍企业投资兴建的湖南卡普吉诺建材有限公司首条仿古砖生产线也于2013年在与澧县相隔仅20公里、同为常德下辖县级市的津市正式投产。该企业位于津市嘉山工业区,拟建设6条高档陶瓷釉面砖及配套产品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年总产量可达1800万平方米。据了解,该企业还被列为常德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不过,投产不到2年,卡普吉诺建材就遭到资金链断裂危机,从2014年6月份开始断断续续停产,并最终破产。2016年开年后,卡普吉诺更名为“湖南湘陶建材有限公司”,并恢复生产。
据了解,津市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和丰富的原料资源,水运畅通、码头林立,最近的码头离陶瓷园区只有3公里路程,河道最大可容1300吨位的船只通航。本报记者调查获悉,当前常德陶企发展后劲较足,都有新生产线建设计划,如湘陶建材正在筹划建设一条瓷片生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