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的“镜像”服务美好生活(新媒观察)

/ by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服务美好生活是生活消费大数据最有价值的归宿。未来人民大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用互联网大数据多维透视和立体建构其图谱,对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都是有益尝试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这一理论还适用吗?

  设想一下,一个拥有上千万、上亿用户的互联网平台,它还是我们个体的延伸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也应当看到,这个属性随着数据这一要素的快速积累正在被淡化。海量用户积累的大数据能够精准地描述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偏好,甚至洞察用户心理。大数据成了人在虚拟空间的“镜像”。

  随着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集聚和运用,大数据红利开始普惠大众生活。从吃饭、住宿、购物,到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类应用的涵盖面越来越广,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大数据的“镜像”作用,在服务美好生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上有巨大价值潜力。3月16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互联网生活消费·成都指数”,就是对这一目标的积极尝试。

  成都指数综合了近10家主流生活服务类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和微博微信意见平台数据,通过挖掘和分析人口学数据、地理空间位移数据、时间变化数据、行为偏好数据,进行精准的人群画像,全面精准刻画成都市民的吃、住、行、游、购等民生消费场景,描绘成都人思想观念和外地人对成都的印象。例如,成都是个晚上11点还在吃的城市。相比于北京和上海,成都人午餐高峰期要晚约10分钟,晚餐高峰期要晚近半小时。成都一年内“打飞的”出行超过5次的旅客,数据显示其选择头等舱和商务舱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3%。除了周末,周二是成都人网购的另一个高峰。

  对生活消费大数据的科学测量和评估,能够为地方政府治理打开另一种思路,提供借鉴。成都指数对30余个量化指标进行了指数化处理,能够从中清晰感受到成都市发展的“脉动”,也看到了影响指数得分的不利因素——这往往是城市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成都市近年来治理交通拥堵效果明显,但市内网约车通勤效率仍然制约了指数评分。

  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服务美好生活是生活消费大数据最有价值的归宿。正如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祝华新在成都指数论坛中所说,未来人民大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用互联网大数据多维透视和立体建构其图谱,对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都是有益尝试。

 

美家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本文:
今日热点
更多>>
精彩专题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年会暨陶瓷行业荣耀榜
第八届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发展年会视频
广东陶瓷工业执照大奖
  •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行业焦点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