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记者来到佛山南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见到两家陶瓷企业关停已经月余的展厅,依然是大门紧锁。其中一家的大门两侧粘贴的对联有被划破的痕迹。玻璃门上已经沾满很多污渍和灰尘,靠着玻璃门看进去,还能隐约能看到内部展厅的一些风貌。大雨仍然下个不停,而对面的另一家企业正在重新装修展厅,整个场景如火如荼。
在如今的行业淡季里,出现这样的关门抑或倒闭事件,只算一件平常之事。如何冷静客观来看待事件背后的逻辑,更深层次解析问题的由来,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些思索或启示。
再回首,危机潜伏
2012年,对行业来说是个坎,这道坎远比2008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得多。行业,不仅面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还承受着国内最严厉的政策调控;既要面临消费信心与消费力的不足,又饱受着地产行业低迷和成本上涨带来的重创。
在经历了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转折期,陶瓷行业的下半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市场的艰难,必将加速行业洗牌,迫使企业寻求新突破,过去的半年时间,陶瓷企业在困境中思变,加速企业整合的速度和推动新的增长模式也逐渐尝试。
陶瓷企业最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优惠时期已经变成过去。而曾经被忽略的内部管理、自身发展等问题开始出现。尤其是在今天的情势下,曾经一直潜伏的危机开始展现,如果不及时自修内功,便会重蹈某些企业倒闭的覆辙。 内容来自陶城网
其实,在企业倒闭之前,死亡的信号早就无声闪现。
信号之一:产能过剩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7月15日宝丽瑞嘉突然宣布关门之前,其山东生产基地的最高库存,折合人民币为2亿2千多万元。
对于制造行业而言,产能过剩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陶瓷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在目前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变得不再给力,企业产品库存的压力也就显得越来越大。
不久前,缪斌在“北京陶瓷卫浴2012年中行业峰会”上表示,“如果按照去年的市场需求量来看,当前陶卫行业的产能大概有10%至15%属于过剩”。而从业内得来的信息,产品库存量已经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为数不少。
缪斌将陶瓷行业产能过剩归咎于2008年末出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他表示,这支“强心剂”引发了众多企业纷纷上马,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能力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陶瓷行业内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正如缪斌说的在情理之中,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后果又是很可怕的。实际上,很多企业在产品过剩的情况下,都会被逼采用低价、甚至亏本处理等方式来消化自己的库存。例如,由于工程市场的买家数量相对较少,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大家一哄而上、竞相压价,有些企业报出的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样不仅会把企业拖垮,更会加强业内产品价格的恶性竞争,破坏市场运行秩序。
信号之二:资金链紧张
据悉,今年5月30日,因为担心企业不能正常发放拖欠工资,70多名工人围堵在四川科达陶瓷的大楼前面进行声讨。这不仅搞砸了科达西瓦的生产计划,也引来了供应商、银行等债权人上门讨债,导致科达陶瓷资金链断裂,最终以倒闭收局。 本文来自Fstcb
资金的充足与否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金链彻底断掉后,企业只能走向倒闭的绝路,正如四川科达陶瓷的悲剧。而为了防止资金链过于紧张,很多企业也会铤而走险,将求助之手伸向高利贷。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的某间陶瓷厂,在去年十月因为资金链紧张,铤而走险向民间高利贷求救而濒临倒闭。据知情人士称,之前的那间陶瓷厂近年本身发展势头不错。搬了新厂房,招了更多的工人,产品和客户也多了起来。天有不测风云,银行的800万贷款到期了。大量的产品在等待发货,大量应收货款还没有讨回,工厂要运转,材料、电费、工资等费用也不是小数目。可是,银行的贷款又不能不还。于是便东拼西凑了300万,再以厂房为抵押借了高利贷。松了这口气后,他马上就又要向银行贷款800万,以偿还高利贷。却没想到,银行方面以银根紧缩为由,只贷给他300万。最终,他只好变卖了陶瓷厂,才勉强还清了高利贷和银行的贷款。
据了解,在这个高度民营化的行业,一直以来,因为资金含量与投资人、管理人的扩张欲望难以配套等多种原因,资金短缺成了大量中小企业的普遍危机。加之当产品交易收入缩紧,成本支出升高,剩余价值就会被相对压缩,从而损伤到企业健康的肌肤以及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而令人更为担忧的现象是,由于财务监管和企业管理上的各种滞后,资金紧缺的危机没有及时引起投资者和管理人的提前重视,等到资金紧缺变成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时,企业也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信号之三:管理混乱
在外界看来,宝丽瑞嘉这个“财力雄厚、发展势头迅猛,并且曾经风光一时”的新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大伤害是“股东纠纷”。据了解,这次倒闭的导火索源于重要职位的彻底换血,随后各项工作衔接便出现重大断层,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硬是将宝丽瑞嘉拉到了谷底。这次“股东纠纷”发生的原因是除了大环境经济形势不好外,与企业本身管理混乱也不无关系。
事实上,管理混乱的问题在陶瓷产业,甚至是在中国的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中都较为普遍,各种利益相互冲突大量存在,致使企业内部横生枝节,造成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的极大浪费,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其在品牌建立,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财务等各个环节,只要有一环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崩盘。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节能减排引发的倒闭潮,到金融危机引起的行业洗牌,几乎没有不是企业逃避问题而导致的最终结果。
在经历了台企、国企、外企、私企四种不同文化类型的企业后,某位资深职业经理人归纳出中国企业管理混乱的四大原因。其一是搞不懂企业和市场的现况,所以无法决策;其二是形成不了经验的积累,所以无法进步;其三是不理解顾客,所以行动盲目;其四是拢不了人心,所以无法长久。他认为,只有从生存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跃变后,中国企业才可能获得持续长久的发展。
除危机,各个击破
企业为了追求长足的发展,会采取多种策略不断扩大自身的版图。但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是长期潜伏的危机。唯有各个击破,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生存,进而取得更好地发展。
作为社会利益的综合体,企业起源于投资者在个人利欲驱动下的资金博弈,发展于投资者利用资金力量调动生产要素。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通过产品交易所得的款项,除了支付产品研发、制造、管理、推广、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中所派生的成本之外,就是投资人所追求的剩余价值。成熟的投资人会将剩余价值中的大部分留作企业运营后备资金,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顺应经济市场导向,锐意创新、谨慎经营,时刻维持收支平衡,这既是企业规避倒闭的不二法门,亦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理论路径。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商业模式可以持续保持成功,同样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被复制到无限。陶瓷企业在30年来,很多单纯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圈了地、融了资、成了名,但更多的也死在了商业模式浪潮前的沙滩上。中国企业界的“造神运动”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几乎所有的“神”先是自己把自己毁了,最后再被市场和公众联合推倒。
1、淘汰落后产能
“陶瓷企业若要想告别产能过剩,就不能再贪图做大而是要做精。”闽龙陶瓷总部基地董事长陈进林认为,经销商和企业在当前阶段必须要在库存里做更多的文章。前者可以考虑利用过时产品或工程尾货来满足“两限房”等较为低端的保障性住房装修需求,这将有利于自己盘活资金、释放产能,为下一轮的“战争”做好准备;后者可以将大众化的产品进行低价处理以消化库存,加强三、四线市场的开发力度,“抢销量、保增长”。
目前,实体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经已上升至国家产业经济管理层面。高层认为,淘汰落后产能是处理产能过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不二良法。而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亦早已出台建筑卫生陶瓷“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各类政策进行强硬牵导。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在5月27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长扩大会议暨陶瓷产业发展座谈会”的《以‘三新’为支撑,实现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的一控制三转变》的报告中指出: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必须要改变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改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提升标准,提升进入门槛,实施总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首先,明确禁止用现有技术水平新建扩建生产线,遏制新增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对于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档、能耗高、污染环境严重的必须列出淘汰目录,实施淘汰政策,让其出局。
为了避免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或减轻其负面影响,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企业需要意识到高增快长的时代已经去而不复返,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模式,即由过去的重数量、重速度调整到重效益、重质量的层面。而在投产之前,企业应当做好市场调研,避免因对需求判断失误而盲目扩大产能。
2、保持流动资金
融资,并不是收入,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负债,是企业将未来提前消费。依靠外力来解决内部的问题,无异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因此,企业应该尽量避免融资。不管是通过银行,还是民间高利贷。
当竞争要素都明白展现的时候,决定企业前途的是企业家的集成艺术,资本已经不是惟一的力量。当资本的力量将投资人和企业推向神坛之时,危机就潜伏下了。
国际工商业精英联合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张有卓认为,要消化成本压力,首先要从内部管理上下手,注重提升效率,减少消耗,企业要增加利润的第一步必须向管理要效益,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人均效率。
“加强企业管理,增加各个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这才有利于企业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大在市场的开拓力度。”张有卓认为,企业想从市场上去增加利润,就要多渠道深挖市场,做到老产品进入新市场,新产品进入老市场的企业战略,通过细分市场,在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点。
3、优化内部管理
建陶行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经营的难度逐步加大、经营的成本逐年递增、利润逐年减少,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做到精细化,减少浪费、合理控制费用、精减高效、内部挖潜,在管理上实现突破,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过往的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旺盛,企业过分注重销售,放慢了企业管理的进程,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兴许能够险中求胜。
企业管理,关键就在于管理员工、管理财务、重视产品。这些都是企业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管理员工方面来讲,管理者要随时克制自己欲望,广开言路,三省吾身,战战兢兢。一方面,管理者需要努力遏制企业中存在的裙带关系、派系斗争、山头主义、落井下石、背后捅刀等各种隐蔽的祸根,肃清企业政治氛围,切掉企业“赘肉”,构建精简严明的管理架构以及流程,合理分配岗位职责与权利,加强团队业务培训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学会妥善处理内外各种关系,权衡各方利益。
从管理财务方面来讲,投资者和管理者要做好分工协作的准备。首先投资者要随时获悉自己的资金含量、流向以及收益风险;其次管理者要建立清晰的财务报表、合理利用企业财产、谨慎投资业务、严格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尽量节流开源、维持经营收支平衡;
从重视产品方面来讲,企业管理者要明白产品的价值,从而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注重企业形象包装。当然,加强产品创新研发投入,优化生产流程设计、推进生产设备升级,建立严格的产品品质检测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管理者也需要强化产品服务这一块的工作。
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认为,创办企业就要勇于担当经营企业的责任。他认为做企业首先要看重的是财务数据,具体来讲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其次,他也强调员工、利益相关者、社会对企业认可的认可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员工在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感,当然也不能忽略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益平衡的认同。最后,张旗康也不忘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对国家和地方的税收贡献,企业对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对社会慈善公益的贡献都是拥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管理没有标准,也不会有标准的版本,每个企业不同管理的方式也有差距。”金意陶副总经理张念超认为,管理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能否变成艺术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管理的好坏,除了过程管理之外,还要有一套适合企业、领先行业的顶层和管理模型设计,很多企业往往不是输在管理上,而是输在管理设计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