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龙岗大中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压力剧增,在国家政策调整和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下,转移还是转型,这是龙岗加工贸易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痛苦而紧迫的选择。
■核心提示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如今,在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中,转型升级早已成为所有企业主的共识和不二选择。但在实践中,不同的企业却有着不同的选择。
正如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所指出的:“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堪称体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必要性的典型,但提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不是对所有加工贸易企业都必须执行统一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提升加工贸易商品的层次,还是创建自己品牌,还是延伸增值链条,还是兼顾内外贸,我们都是从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宏观层次上讲的,不等于在微观层次上所有企业都要走上这样的道路。”
有的企业过去擅长制造加工,于是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有的企业过去为世界知名企业做贴牌,如今开始自创品牌;有的企业过去只会做出口,如今转向内地市场寻觅商机;有的企业过去属于劳动密集型,如今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珠三角各大外经贸强市进行调研。记者发现,各地加工贸易企业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从困境中找出路,从逆境中找转机,探索走出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路径。归纳起来,这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密码”主要有以下五种路径:
1
研发创新
装上“芯片”掌握核心竞争力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创?铝恋?
2008年 2011年 增幅
独立法人研发中心 93个 185个 98.9%
企业内设研发机构 1601个 2415个 50.8%
企业研发人员 12.4万人 17.8万人 44%
企业累计研发投入 230.2亿元 418.9亿元 82%
企业获得专利数 19251项 28892项 50.1%
制定或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 3067项 5284项 72.3%
企业研发成果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项目 3014个 3350个 11.1%
从昔日贴牌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为拥有千余名员工、30万平方米生产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台的高新技术企业,佳的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华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就是佳的美实现产品更新、技术换代的过程。
自从第一次进行芯片产品研发成功“尝到甜头”后,佳的美就一路坚持技术研发,如今每年投入到研发项目的资金占总产值的5%以上。“我们自主研发的芯片,出货价格比人家的材料成本还要低20%。”张志华说。
佳的美的故事,正在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普遍上演着。如果说过去在传统制造业上的精益求精,让加工贸易企业只是掌握了电脑产品的“外壳”,那么自主研发,就如同给电脑产品装上了“芯片”,掌握着核心数据设备的运行,也主宰着企业在国际市场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研发掌握市场主动权
电子消费品行业瞬息万变,技术更新及产品换代非常快,企业如何才能及时洞悉市场发展前景,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竞争力产品?
佳的美的秘诀是:加大研发投入,永远走在市场前列。从最初创新发明了电脑电视接收机、抢占国内半边市场,到抢先推出多款数码相框、推出全球首台高分辨率大屏MP4、推出全球首款裸眼3D MP4,到最近又推出裸眼3D平板电脑,佳的美以自己的实践印证了那句“我不追流行,让流行来追我”的潮流名言。
在深圳,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组建了国内小家电行业最大的研发团队,每年有超过200余款新产品投入市场,平均每1.5天就有一款新产品问世。2011年艾美特整合家电、电子、机械、IT行业技术,推出新型高能效电风扇,比传统风扇节电50%以上,2012年新型节能风扇国内外销量将达30万台。
在广州,建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台湾总部的部分研发中心转移到了这里,工程技术人员600多人,研发投入达2.8亿元。目前建兴光电拥有15项专门技术,其研发生产的新型光驱产品占据了20%的国际市场份额。
记者从省外经贸厅了解到,截至2011年,全省加工贸易独立法人研发中心达185个,较2008年底翻了一番;企业内设研发机构达2415个,较2008年增长50.8%;企业研发人员达17.8万人,较2008年增长44%;企业累计研发投入418.9亿元,较2008年增长82%;企业获得专利数达28892项,较2008年增长50.1%。
一连串喜人的数据充分表明,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正在逐渐摆脱过去只会埋头加工的“世界车间”印象,开始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把握话语权
人撞击测试,在汽车安全性能测试中是屡见不鲜了,但你见过幼童安全座椅也来进行撞击测试么?
在东莞,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宋志钊带记者参观了该公司的幼童汽车安全座椅产品的撞击测试实验室。
透过玻璃,但见载着坐在安全座椅上的仿真儿童的汽车,以50公里的时速,快速冲向障碍物。整个撞击的过程都会由高速摄像机记录下来,通过对撞击过程的慢速回放以及对传感器数据的分析,技术人员就得以清楚了解产品的安全特性。
宋志钊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明门就开始了婴幼儿汽车安全座椅的研发工作。2006年时,建立国内第一家婴幼儿汽车安全座椅撞击测试实验室。每一个婴幼儿安全座椅在出厂之前,都要经过上百次的撞击测试。
而伴随着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国家标准,检验检疫部门在进行婴幼儿安全座椅质量检验时,甚至都要寻求与明门的技术合作。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曾经拿来告诫加工贸易企业的名言,如今成为企业们追求的目标。
采访中,已参与了四项行业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的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郝旭明说:“有了设计与研发创新能力,公司才有自己的话语权与议价权,也才能实现产业链向上游的技术创新延伸升级。”
如今,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达5284项,较2008年增长72.3%(其中行业标准1156项、国家标准736项、国际标准119项,分别较2008年增长83.2%、116.5%、83%.1);企业研发成果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项目达3350个,较2008年增长11.1%。
2
品牌建设
向“微笑曲线”上端延伸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品牌建设亮点
2008年 2011年 增幅
拥有品牌总数 10102个 14779个 46.3%
“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138个 145个 5.1%
“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259个 470个 81.5%
建立企业自主销售网络 6813个 8021个 17.7%
随着新兴国家逐渐成为粤企的重要市场部分,一些原本只从事加工贸易、但已完成了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积累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和建立渠道的蓝图得以实现。
加工贸易品牌营销能力显著增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拥有品牌总数达14779个,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4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470个,上述3项数据较2008年分别增长46.3%、5.1%和81.5%;累计建立企业自主销售网络8021个,较2008年增长17.7%。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快向“微笑曲线”品牌营销端延伸。
从“我给别人贴牌”到“别人给我贴牌”
创建于1990年的广东豪美铝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来样加工、贴牌生产起家的“典型珠三角企业”。但近年来,外需市场的日渐萎缩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生存压力倒逼着这家微利的加工贸易企业找寻升级的路径。豪美选择的是开展新项目研发,进行自主品牌创建,转变其单纯来样加工的经营模式。
该公司董事长董卫峰说起豪美的转型十分自豪。他说,当初为了实现由OEM向ODM和OBM转型,豪美先后攻克了世界最高标准的系统门窗技术升级项目。目前,豪美已由一间传统的铝制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有色金属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并参与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正是基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目前,符合欧洲标准的系统门窗自主品牌‘贝克洛’在多个国家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现在许多外国的厂商在给我们贴牌生产。” 董卫峰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豪美实现销售收入17.45亿元,比转型升级前的2008年增长2.5倍;实现利润1.04亿元,比2008年增长3.5倍;纳税6800万元,比2008年增长4倍。
品牌建设将企业利润推向微笑曲线上端
豪美这样的例子在珠三角企业群中正在变得普遍。
“我们本来只做OEM,但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对欧美市场的ODM以及对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的OBM。”深圳市奋达科技(002681)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奋说起品牌战略十分兴奋,他介绍说,在全球的发展中地区,尤其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公司主要采取自主品牌进行销售,以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确立品牌发展战略,这让我们真正掌握了产品定价权。
这家以贴牌加工美发、音响产品起家的企业,如今已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于今年6月在深交所完成上市。肖奋说,欧美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做品牌和渠道都是极其困难的,但来到新兴市场的时候,就感觉到发展自主品牌的时机到了,自己渠道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也随之显著增强”。
广州增城市广英服装有限公司创立之初专做贴牌生产,但近年逐渐走向品牌建设之路,并成功培育出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如今该公司拥有过百个代理商,产品不仅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进入了已经非常成熟的“一条牛仔裤最高卖价达500欧元”的欧美服装高端市场。
此前同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的东莞光阵显示器制品有限公司也依靠创新和研发打造了自有品牌“光阵”。据悉,近三年来,该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达2亿多元,令人瞩目的是,该公司已有20多个光电产品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在调研时,深圳一位外经贸官员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在本轮加工贸易企业市场的布局转变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是,一批粤企不再甘愿只埋头“贴牌加工”,企业的品牌和渠道意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全球化布局的意识愈来愈强,他们更多的通过创建自主品牌、购买其他知名商标等方式,以加强品牌建设的途径,将利润向微笑曲线上端延伸。
3
出口转内销
内外兼修拓展市场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亮点
2008年 2011年 增幅
产品内销金额 8167.7亿元 14106亿元 72.7%
距离即将开幕的加博会不足一个月了,和众多参展企业一样,东莞市乐域电子有限公司又开始为参展忙碌起来。
今年4月份,乐域电子刚刚获得了一张1.5亿元的国内订单,而这个客户正是结识于第三届外博会。在其董事长劳应海看来,外博会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广交会。“现在内销占我们公司的总销售额达到一半以上了”。
今年首次举行的加博会,全称为“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是由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简称“外博会”)升级而来。自2009年起,广东省已连续举办了3届外博会,共签订商贸项目16208个、总金额超过1600亿元,为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加之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压力,外贸企业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在此情境下,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将更长远的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另辟蹊径。
两条腿走路促内外平衡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加工贸易企业似乎为出口而生。然而随着内需市场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发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乐域电子便是其一。据劳应海介绍,2008年之前,乐域电子还是一家专做出口的加工贸易企业;而去年其内销金额就已达到了1个亿,预计今年将超过2个亿。“‘内外平衡’,我们现在已经尝到了甜头。”
而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的内外销比例,由以前的2:8转变为现在的7:3,形成了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格局。去年宏威数码内销额为4.82亿元,同比增长46.62%。
据统计,近3年广东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内销总金额达到3.37万亿元,年增长速度超过25%。
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金额达1.4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72.7%,相当于我省同期加工贸易出口额的七成。在大大拉动了内需增长的同时,也使我省加工贸易由单一依靠国外市场加快向内外市场兼顾转变。
而对于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拓展内销市场也为其转型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如果说传统的贴牌出口还能暂时“逃避问题”,那么如今要直面内销市场,就势必要抓紧补上品牌、设计、营销等短板。
在东莞美驰图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吴克翰告诉记者,2008年底公司开始转型升级,大力开拓内销市场;发展到现在,美驰图已经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2011年国内经销网点已经达到400多个,内销同比增长了120%。他特别提到,“在你们广州的华润万家超市里,已经可以见到我们的产品了。”
按照吴克翰的计划,未来的三年内销每年增长50%,不久的将来,人们随便走进内地一家百货商场、超市,都可以看到美驰图的产品。
便利政策成内销“转换器”
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却是曲折的。
有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曾跟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做内贸和外贸的差别有多大?一件小小的电子产品,内地和外国的插头都不一样,需要特别安装一个转换器。外贸转内销也是这个道理。”
所幸的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持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地市场,并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加以扶持,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安上了政策的“转换器”。一方面不断完善内销服务机制。简化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内销手续,方便企业内销,另一方面搭建内销交易多方位平台,发挥中博会、外博会和广货全国行等内销平台的纽带作用,为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展示交流渠道。
从1999年开始,深圳市服装行企业协会就组团参加北京服装展,2001年创办的“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推广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截至去年,深圳服装企业产品畅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在大城市一类商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
除此之外,对加工贸易企业而言,便利措施的密集出台,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内贸的“游戏规则”,“再造”内部工作流程。
从2009年至今,爱普生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的内销金额逐年递增,但据其物流与报关部经理欧阳群介绍,现在仅需要以前一半的人力就可以完成相关手续的办理跟进,因为海关部门推出的“集中申报”“先销后税”等政策大大简化了相关手续,很多以前不方便安排生产周期的短小订单也可以集中生产、销售了。
4
人才战略
“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亮点
2008年 2011年
从业人员数量 1600万人 1400万人
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 5.6% 9.2%
来自湖北省赤壁市的梅莲珍是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的老员工,入职已有16个年头。刚到捷普时,她只是生产线上一名普通的收料工,但现在她已成为了制造部的主管。
今年4月,经过捷普人才发展国际学院培训之后,梅莲珍顺利升为主管。而像她这样的,在捷普不独一例。捷普人才发展国际学院已经招收2批次共50名的捷普蓝领工人。第一期24名毕业学员中,已有17名升为生产主管。
在以前,这样的经历对梅莲珍来说似乎还很遥远,但如今,类似的故事正在越来越多的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上演。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不仅为普通工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和更多的发展可能,同时也令企业提升了生产和管理流程水平,为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除内部基层员工的培养提升外,外部高层次人才引进也正在成为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人才结构优化的另一抓手。“由内到外”、“内外兼修”的人才结构优化模式正带领加工贸易企业从“人口红利”时代步入“人才红利”时代,并饱尝甜头。
人才梯队让基层员工实现飞跃
位于广州的国光电器(002045)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倡“无缝链接”的精神,主张从招聘开始到生产部门的用人都用一套系统的理念来培训员工,降低过去人事部招工、培训与生产部门用人相互脱节的方式。
“生产车间里面的每一名技工,都有通过晋升最终成为管理人员的可能。”国光董事副总裁郝旭明介绍,国光为蓝领工人设计其职业生涯之路,为员工设计多个晋升通道,使员工职称的晋升与其工资相匹配。与清远技工学校等一些职业学校合作,开办“国光班”,针对性地对未来的产业工人作阶梯教育。而在企业内训方面,除了岗前培训以外,在国光管理学院内,目前设有电声、电子等十几个科目,每个科目都有20多名从现有员工中挑选出的导师。
而捷普则建立了EAP学历资助项目,与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创办了广州市首个校企合作直属班——电子科学技术(高起专)华工捷普直属班。
华工捷普直属班利用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职工量身定做了多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面授教学、借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方式,结合企业生产技术要求,聘请公司内部工程师和华工的教授一起指导学生实践。该直属班学制为两年半,考核合格后,学员将获得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大专文凭。目前为止,华工捷普直属班已经为公司培养出148多名大学生。一些普通基层员工提升了学历,更提升了能力。
这样的案例如今在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普遍存在。不知不觉中,加工贸易企业对员工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人来了就用,人走了再招”,到更加注重员工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对“人”的需求开始从“人力”到“人才”的转变。
高端人才引领技术跨越
提高学历门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研发人才团队,则是加工贸易企业享受“人才红利”的另一个路径。
根据东莞市经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提升至1.3%,新设研发机构441家,累计研发投入315亿元。大中专学历以上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受益于此,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明显增强,工艺创新流程明显增优。新增境内外专利授权3341个。但不只东莞,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变生产效益的尝试正在全省各地四处开花。
位于清远的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先导材料研究院”,招聘了外籍专家2名、3名博士和30多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发薄膜太阳能材料、红外光学材料、LED材料及其它光电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
广州海鸥卫浴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则把研发团队建在国外,设有工程研发部、新产品试制科、模具研发中心、电镀及PVD部、洗铅中心,多环节保证产品技术的先进性。2010年组建广州市卫浴制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发人员有300人之多。
事实证明,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人才的价值,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开始享受到更大的甜头。企业因此有了话语权与议价权,实现了产业链向上游的技术创新延伸升级。
一系列从业人员结构优化的尝试使得全省加工贸易企业对人的数量需求减少,对人的质量要求增高,“人口红利”的甜头开始改变为“人才红利”。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由2008年的1600万人下降至2011年的140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从过去的5.6%上升到9.2%。
5
创新经营
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端走向高端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下,我省原先相对单一、相对简单的产业正在走向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广东的产业层次不断向高端加快转变。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达6669家,占23.0%,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企业达10453家,占36.1%,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企业为11848家,占40.9%,比重较2008年下降9.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省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也越来越长。目前,70%粤企有深加工结转业务,平均深加工结转次数由2008年的2-4次上升为2011年的2-7次。
多元化转型下的民营上市公司
位于广州的国光电器,近年来因其多元化创新发展路径取得了卓越成效,在行业里颇为出名。据了解,多元化转型的推进,让这个企业迅速成长为一家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的民营上市公司。
“公司创立之初,国光只生产制造扬声器一种产品,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客户采购意向愈来愈由单一的扬声器,转变为成套、系统电子产品。这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要对产品进行多元化的转型。”说起这家公司的多元化之路,国光电器董事副总裁郝旭明滔滔不绝,“2003年国光顺利完成第一张30万元的系列产品订单,使公司初步实现了电子产品转型。目前,国光已经完成了单一的扬声器向音响集成系统的转型升级,具备了日产10万套音箱、5.6万套电子功放的生产能力,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产品本身的多元化创新让我们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这仅是开始,让国光得以继续发展壮大的,还有其横向延伸的产品线。“我们意识到,要做得更大更强,就必须将产业链由单纯的成品组装向关键材料、重要模具和核心部件产业链延伸。”郝旭明说。
“创立早期,我们的新产品开发曾多次因为供应商的不配合而停滞,为了改变这种过度依赖供应商供应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模式,我们开始关键部件的自产,这些部件是产品的最核心部分,而这些研发出的高档部件配合用在自主研发产品上,使其附加值大大提高。”
如今,国光公司有了自己的模具、注塑、喷油、纸盆、音圈、电线生产线,实现了关键材料、重要模具和核心部件的自供,逐步形成了电声产品的产业集群。
郝旭明还告诉记者,未来几年内,国光还将建设电子电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个百亿元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争取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在周边集聚,实现产业链更深层次的转型升级。
多元化转型在珠三角遍地开花
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是我国第一批引进的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其单一的产品线、简单的来料加工形式正是本轮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广州,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已形成了簇团化或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态势,产业配套逐渐齐全,产品档次也逐渐提升,由传统的玩具、纺织服装、鞋类等转型升级为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无疑已经成为广东产业经济的最明显优势。
在东莞,光阵显示器制品有限公司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三级跳,成功由传统家电行业到现代光电行业到尖端医疗领域的提升,目前以高端摄像产品、自主研发的光电应用产品为主导产品,重点布局光电应用终端产品,彻底摆脱被OEM牵着鼻子走的命运。
但这些都并非特例,事实上,这在珠三角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这个我国承接第一批加工贸易企业的城市,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东莞,加贸多元化发展可谓随处可见。
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蔡康对记者介绍,以被誉为世界纺织基地的大朗镇为例,现在的大朗工业结构实现由一枝独秀向多业并举转变,全镇形成了毛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三足鼎立局面,与此同时,该镇的现代服务业实现由零星少量向全面繁荣转变,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数据显示,目前大朗镇的三大产业比例已由2008年的0.08∶62.3:37.6调整为2010年的0.1:59.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