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祥
说起目前价格高昂的明式家具,收藏界的人一定会想到京作、苏作、广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城角巷村,也有一位能制作明式家具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徐光祥,已经62岁了。
和收藏市场上的明式家具大都采用紫檀木、黄花梨木、红木等硬木不同,徐光祥制作的是柴木家具。他的这手绝活于近日入选济南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传统手工技艺项目。
历城明式柴木家具,传自山西
走进徐光祥的家,屋子里摆着八仙桌、圈椅、写字桌、面条柜等,散发着一种古朴的气息,这些明式柴木家具都是徐光祥亲手打制的。
在院子一角有一个棚子,这里就是徐光祥打制家具的小作坊。案子上堆满了了刨子、锯、凿子等木工工具和各种尺寸的木料。徐光祥告诉记者,他从18岁就开始秉承家传学做木匠,是历城明式传统家具的第七代传人。
说起为什么会打制明式传统家具,徐光祥说,这最早要追溯到遥远的元末明初,当时的连年战乱导致济南董家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山西、河北等地百姓因战乱陆续迁到这里,在今董 家镇境内聚成不少村落,其中的山西工匠带来了当时的山西家具制作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这种技艺逐渐融入了山东家具制作的很多工艺,如嵌丝、镂雕工艺等,于清康、雍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典型明式风格的历城明式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特点是用料大气、造型挺拔、结构合理。
30余种榫卯结构,复杂多变
徐光祥介绍,现在家具的原料多为楸木、榆木、椿木等本地优良木材。“我做的家具都是家传的民间家具,但其中所采用的卯榫结构等毫不逊于硬木家具。我现在大约会制作30多种卯榫,像三碰肩、穿簧、破头榫、单榫、双榫、夹皮榫、大接茬等,很多现在都已经没人做了。”
说着,徐光祥拿出一件制作好的“三碰肩”给记者看,并介绍说,“三碰肩”是指将家具台面两边与腿三构件的纵剖面进行综合榫卯结合的一种工艺,三构件碰成一角三肩,故称“三碰肩”。主要用在桌椅、橱柜、台架这些家具台面与腿的结合部位,可以使这些家具更加结实,只要用这种榫卯,除非故意破坏,家具几乎不会松脱,而且还非常漂亮。
记者了解到,这种“三碰肩”的榫卯结构,古时的民间能掌握此技艺的木工不多见,济南地区民间能做“三碰肩”的木工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徐光祥可以说是唯一能制作此类榫卯的木匠了。“榫卯都是锯上的功夫,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锯子的用法,才能制作出各种复杂的榫卯来。”
干这个费力不挣钱,担心失传
徐光祥还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工具,很多也都是他家传的。像锯子就有大锯、开榫锯、线锯、挖锯等六七种,其他还有各种刨子、木钻、斧、凿、铲、墨斗等,最奇特的是一把木锛,这是一种削平木料的平斧头,有一个长长的木把。
徐光祥向记者展示了木锛的用法:他手持木把,对准地上的一块木板,没几下就将木板锛出了一个平面。他说,原来妇女洗衣服用的搓衣板,也是用木锛一下一下凿出来的,看着这个东西很粗笨,但能用它制作出很精细的木器来。可惜现在也没人用这个了,其使用方法也快失传了。
目前,徐光祥最苦恼的就是他的手艺没人愿意学,两个儿子虽然也会一些,但因为现在用这种方式制作家具,太费时间和体力,还挣不到钱,所以也不愿意做木匠,也没有人愿意拜他为师。曾经有一个家具厂请他去做指导,去了一看,厂里现在都是用电锯等现代工具,手工的一点也没有,更别说制作复杂的榫卯结构了。待了几天他就回来了,说那样的木匠活他干不了,不如用自己的手艺感觉踏实。“我年纪大了,很多大件的家具已经做不了了,像一套八仙桌子加圈椅、条案,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是慢工出细活。现在只能做一些马扎什么的来挣点零花钱,但我希望这份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能继续传下去,这样才对得起祖辈,才能为咱济南保留下这份传了几百年的手艺!”徐光祥说,随着社会的变迁,从事传统家具制作的人不断减少,很多人因为赚不到钱而转行,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木匠”已经基本没有了,如果他也不干了,济南明式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真的将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