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中的粉尘飞扬,没有记忆中的污水横流。在“中国石材城”福建南安,清澈的西溪水穿城而过,蓝天白云抬头可见。
在南安,石材企业有1500多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基地。
今年1月,南安市通过环保部组织的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的县级市。
殊荣背后,是南安致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的生动故事。
石材之都发展循环经济
曾几何时,粉尘满天飞、白浆四处流、遍地皆废料的污染之痛,让南安人寝食难安。
2005年,南安市出台《关于促进石粉、碎石综合利用的若干意见》,该市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建立综合利用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中心,为企业提供循环发展的技术支撑;对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绿色企业给予奖励。
2006年,全省首家人造石企业在南安诞生。“当年,我们投资1.2亿元建厂,引进意大利高新技术,收集废弃石材碎石生产人造大理石,一条生产线可‘吃掉’100多吨废弃石料。”鹏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伟说,“通过循环利用,企业完全可以做到污水零排放,每年可节约用水30万吨以上。”
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碎石无处可去的难题,也成就了企业的发展。目前,该公司年产能达300万平方米,人造石产值超过5亿元,产品远销欧美。
除了用于生产人造大理石,碎石还被用于作画,下脚料变身艺术品。水头五号仓库展示厅负责人说,用碎石做的艺术品,每平方米最高能卖到3万元,这一文化创意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接近6亿元。
通过技术创新,另一大污染物石粉也被“吃干榨尽”。
“通过技术处理,石材加工产生的废弃石粉被广泛用于加工混凝土砖块、脱硫剂、一体化墙材等,变成香饽饽。”南安市经贸局副局长苏栋梁说。
在循环经济政策引导和日益严格的环保硬指标倒逼下,南安市石材产业在循环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目前,该市持证经营的石材企业100%实现污水零排放,石材产业能耗低于其他产业能耗近40%;靠“吃”碎石、石粉等废弃物为生的绿色企业达到146家,年产值达31.2亿元,石粉和碎石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5%和90%。南安,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
“从上世纪90年代的高污染、粗放式生产,到如今走上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南安实现了石材产业的转型升级。”苏栋梁说。
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正能量
“南安石材业的华丽转身,证明高能耗产业并非没有出路,一切尽在人为。”该省环保厅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许碧瑞认为,“南安的做法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正能量,值得在全省进行推广。”
他表示,石材企业将环保倒逼的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主动找出路、求突破,以循环经济为主线,把综合利用作为增效、降污的根本措施,依靠科技创新,不仅从源头减少污染,还实现了绿色产业的高增长。
对这一成功经验,南安市市长王春金总结出全封闭、大循环、再利用9个字。
全封闭,就是企业运营封闭化,所有石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规划13个石材加工集中区,引导石材企业全部退城入园,在加工区预留10%循环经济用地,对石材加工产生的石粉、碎石进行高度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园区的封闭化。大循环,就是污染物集中、转运、处理全程循环。再利用,就是建立科技平台,自主创新,提高再利用水平,以品牌示范引领再利用推广。
在扶持绿色企业的同时,不忘打压污染企业。近年来,南安市铁腕整治石材污染企业,关闭657家“三无”石材企业,停电、停产整治1500多家违法排污企业,使不达标的污染企业无处藏身。
根据规划,南安市将进一步优化循环产业布局,提高相关行业准入门槛,按照产品分类建立相应的专业化工业园区,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力争至2015年,石材企业的石粉综合利用率超过75%,完成1400家石材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