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电骗补”大行其道原因何在
近日审计署发布公告,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补贴政策的过程中,企业存在的骗补现象严重,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可谓拿补贴“上瘾”。
近年来,为扩大需求,拉动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生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先后实行了家电下乡和节能补贴这两大促进家电消费的优惠政策。应该说,这些重要举措,既是国家财政和贸易政策的创新突破,也是拉动内需、惠泽民生的应时之举。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却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变了味,漏洞百出,原因何在?
按说,国家的补贴政策对补贴对象的范围、条件、标准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只要认真履行、规范运作,政策一定会落到实处,这并不复杂。何况,补贴程序需要通过各级相关部门层层审核、把关,理应是疏密有致,落实到位。
其实,之所以出现骗补现象,除了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做出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之举外,与相关部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家电下乡和节能补贴必须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做到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全程动态跟踪,每台产品、每分钱的流向都有据可查。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部门却简化程序,敷衍了事,更有甚者,拿国家补贴当作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工具。致使出现该抓的没抓好,该管的没管住。
看来,要确保补贴政策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存在的漏洞,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是重中之重。同时,认真规范审核程序和制度、严格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补贴过程中严重违纪违法现象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和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把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作者/王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