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筑技艺溯源 昆明老街:野心勃勃营造之旅

/ by 昆明日报 浏览次数:

  昆明老街最近举行的古建筑营造技艺“选秀”活动,对于困顿于中心城区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保护建设的城市而言,似乎很有些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意味。
  6月27日,昆明市之江置业有限公司历时近半年主办的“昆明老街木、石、砖三雕技艺大赛”,在众多业内专家深情注视下落下帷幕,来自云南省内剑川、通海、玉溪等地民间传统建筑营造工匠,分别捧得木雕、石雕、砖雕领域大奖。
  主持颁奖典礼的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主持人张惠在现场感叹,此次活动在形式上类同于现今常见的各种“选秀”,但因其诉求的技术属性和文化属性,可谓有意远离了娱乐性,严肃地凸显了严肃性。
  这其实是昆明老街在文化意义层面的一次溯源之旅。
  对于昆明老街,昆明人并不陌生,好些人甚至对它还甚为关切。以“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建设为核心诉求的昆明老街项目,作为云南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至今已进入第七个年头。被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的昆明老街保护建设,一期已实现功能化,并高质量地完成了钱王票号“同庆丰”、马家大院、总兵符、聂耳故居等高等级保护建筑的修缮工作。
  “实际上,昆明老街保护建设的复杂性,将会在二、三期大量常规民居建筑风貌的修缮和表现层面体现出来……”昆明市之江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沈海虹认为,昆明老街作为昆明城市核心区唯一完整遗存的历史街区,其风貌表现的文化丰富性,需要通过一砖、一石、一木在细节上呈现的历史真实性,来还原和再现院落街区在营造层面的神韵。
  “在传统建筑的现代修缮方面,还原度是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作为此次三雕大赛评委,原通海文管所所长李景泰老先生告诉记者,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的风貌表现,从现今城市概念而言,其传承性与创新性都要基于文化上的气息相通,否则将“呆若木鸡”。
  “昆明老街不是成都宽窄巷子,也不是上海新天地,更不是北京胡同大杂院。它的昆明属性决定了必须从昆明乃至云南传统建筑营造之脉中寻宗问祖,灌注精、气、神。”担任本次活动评审组组长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对此次活动的长远意义极为看重。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之江置业组织此次活动,可谓“野心勃勃”,其对云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探寻和光大传扬,对我国中心城市在核心区历史街区风貌表现的探索方面,无疑将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举动。
  而沈海虹在现场表示,此类“选秀”将会继续下去,力图发现云南境内更多的营造大师。
  从昆明老街出发,行走在雕刀上的营造之旅,正在构思一幅博古通今的昆明城市风貌巨匠之作。
  之江地产将续办 古建技艺系列比赛
  记者严天秀报道 寓意年年有余的青砖影壁、喜上眉梢的木制花枋、渔樵耕读的木雕隔扇门、琴棋书画的石雕柱础……27日,25件来自云南通海、剑川、沙溪且透露强烈本土审美气息的雕刻作品竞相角逐昆明老街木、石、砖三雕比赛展示会,接受专家评选,可谓各领风骚。
  “欣赏解读昆明百年老街,我们通常讲究平面格局、空间对比、院落内部形制和细部装饰四个维度的美。”有关此番比赛的缘起,昆明市之江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海虹谈到,在昆明老街二、三期恢复性重建工程推进中发现,相较民国时期留存建筑,今之古建筑施工技艺在以上四个维度,尤其在院落内部空间和细部装饰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如此一来,如何在探寻当代最佳技艺水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忠实还原昆明老街风貌成为迫切命题。
  于是,昆明老街计划发起一系列有关本土古建筑技艺的比赛,以木、石、砖三雕比赛为首期,旨在横向对比自由发挥比赛条件下和工程施工条件下的工艺差异,同时纵向探寻与晚清民国时期的差异,再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昆明老街下一阶段的保护修建工作,并吸收应用参赛作品于昆明老街,实现“取之于比赛、用之于项目”。
  评选现场,多位业内专家认真考量每一件雕刻作品,欣慰于作品中透露精巧雕工、和谐布局,亦不失慨叹技艺传承已不及晚清民国时期。同时,专家们表示“仅针对首期雕刻比赛,之江地产就在比赛期间耗时两月深入通海、剑川等传统雕刻工艺地,寻访匠人,了解产业,这种尊重传统、关注文化的学术行为在商业开发中实属难得,亦足见其责任与诚意。”专家们认为,之江地产此番对传统技艺持续推崇将有益促进民间工艺水平提升,在保护弘扬传统技艺的同时打通城市情感的沿袭。
  传神营造城市历史风貌
  昆明市之江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沈海虹
  昆明老街核心保护区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文物和挂牌历史建筑的修缮(包含聂耳故居、福春恒商号、马家大院等)。
  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要忠实于其原格局型制、原有工艺和原材料,保存好该建筑物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历经使用的痕迹,甚至有选择性地接受一些人为的变动和改造。建立在严密的勘察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之上,忠实于“原”、保存好“旧”,留存好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记,“仿旧”的添加部分应该和真实的“原旧”有所区分,这是我们目前对于历史建筑单体修缮的基本态度。(详细内容可参见2012年中国规划年会会刊《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思考》,沈海虹著。昆明日报2012年10月17日相关报导)
  总结七年以来的保护历程,我们当前的修缮实施工作,对比历史建筑在晚晴民国时期的营建水准,至少在院落组合的丰富度、内部空间的变化、建筑细部装饰等主要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差距。尤其是近阶段一批以恢复历史风貌为目标的仿古建筑,明显“还原度”不足。为此我们和参与修缮的古建筑施工单位都在认真总结,究其原因,大致存在六个方面的因素:
  一、权属主体的变化
  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多兴建于民国时期,由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经济实力、审美情趣不同的数百家业主分散营建而成。而当前老街的修缮模式是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由之江公司经过依法腾迁、集中产权、整体修建实施。民国时期权属分散的营建本质是“各异”。后者的集中模式,是基础设施改善和高标准投入的有效保障,但也容易导致“趋同”,丧失丰富性。
  二、建设承包方式的变化
  清末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多由业主委托以掌墨师父(也称为大木匠)为首的民间团队进行施工,造价的控制和时间进度因业主的具体要求而松散和随意,个别大院甚至可以绵延数年甚至历经更长的时间持续添建。来源各异的施工队伍,不同业主的个性化需求,由清朝至民国近百年的营建时间跨越,使得昆明老街内的历史建筑群既有相对近似的“地域性”,又能明显地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风格和工艺水平上的变迁,呈现出有明显脉络的丰富和多元化特性。
  目前昆明老街的保护建设行为,则必须根据现代房地产建设程序,有严格的成本控制和工期进度要求,省内可供选择的有资质的古建筑修缮单位也较为有限。这种背景使得工匠发挥受到强烈约束,需要反复琢磨的细活和在工地现场的即兴式发挥无法展现,新建筑变得不再“讲究”。少了浪漫,多了拘谨。
  三、使用功能的变化
  经政府统一规划,原本居家使用的历史建筑,在经过保护修建后须被变更为文化和商业用途。旧有建筑的内部构造和外立面形式,需要承载公共化的新使用需求,尤其是结构荷载和机电设施配置的改变。对于传统匠师而言,不仅“外观保持原状不变”的文物保护核心原则很难兼顾,跨专业的结构加固和消防专业,更显得无所适从。
  四、建造材料的变化
  现代建材、化工技术毫无疑问给历史建筑的修缮带来便捷并提升了房屋使用性能、舒适度。而同时现代建筑材料市场的蓬勃发展,也给传统房屋的建材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性木材、石材的枯竭或限制开采,一些矿物质、动植物原料、生漆的不易获取,特色建材的停产或规格改变,已经严重影响传统工艺的贯彻实施。在修缮小银柜巷8号“福春恒”商号的过程中,替换部分损坏的民国时期彩色水泥花砖和压花玻璃,曾经让修缮单位伤透脑筋。在其他几个局部需要旧构件、旧材料替换的项目中,旧货收藏市场的资源稀少和价格高企,也常令建设方望而却步。
  五、传统工艺的变化
  传统建筑建造技艺水准的降低是一个难以改变的总体趋势。(本次“三雕”比赛的成果和赛后省内诸位专家的观点也得到了印证)这种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技艺传承过程中的手艺丢失、水准降低和工匠队伍的萎缩。
  长期以来古建筑工匠实践机会的不足、手工技艺的不被人尊重、施工工具(包括度量、电动器械、机床等)和传统建筑材料的改变,对这个古老的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破四旧”时期,古建筑技艺传承几乎全面陷于停滞。此次三雕大赛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剑川木雕工人,尚能基本保持历史上剑川木雕的水准。技艺没有断代的原因是,“文革”末期迅速涌现了以张建宏为代表的新一代木雕匠师,村里的老雕工和代代流传的图样都还在,通他们的努力并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方才迎来了剑川木雕的复兴和繁荣。
  六、设计操作系统的变化
  解放以前的传统民居归于小式建筑,除了少数环节需要风水堪舆师的介入外,由掌墨的大木匠师父承接,设计、施工和估料等诸多环节高度融合为一体。匠师体系秉承的是当地师徒之间或家族内部口口相传的惯例,年轻匠师只能因袭师承关系,通过身体力行的施工实践来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由于旧时缺乏对外学习的机会,加上匠师队伍一贯的保密心理,不同来源的施工队伍对于民居建筑的理解和在营建环节中表现出来的技艺手法往往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老街的修缮过程中,经常可以从一些卯榫结构的细部,判断出在近百年前,当时的业主聘请的是通海工、还是沙溪工或是昆明本地的工匠。对于掌墨的大木匠师父而言,不需要一张工程蓝图,但对于空间(院落的开间型制)、水分(屋顶的举折关系)、构造、材料的各种关系,其实是稔熟于胸的。
  当前历史街区的设计操作系统是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编制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测绘和单体设计。接受现代建筑教育的规划师和建筑们,实际上无法掌握传统建筑营造的诀窍,许多图纸在工地上并不能真正实施。而曾经备受尊敬的掌墨大师傅和传统匠师,在今日已沦为“农民工”,无法参与到历史建筑修缮的设计操作过程中。
  总结以上各种因素,当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迫切的工作就是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对传统建筑的营建模式、匠师体系重新评估和认识,“取道旧法”。使得传统工匠体系在历史建筑修缮工作中发扬光大、设计院体系和传统匠师体系在设计操作层面并轨、全面提升古建筑营造的工艺水准。
  为此,之江公司在今年开展了两项工作:
  一、加大对同时期、同类型历史建筑的普查和研究。加深对传统民居和本土传统建筑技艺的理解和认识。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我们考察了一些历史街区和大量传统村落,包括南强街历史街区、大德寺周边历史地带、沙朗东村、上村、乐居村、团结乡。昆明市以外的通海、建水、石屏、会泽、沙溪、剑川。实地调研了一批以古建筑技艺闻名的传统工匠村,寻访年长的老工匠,了解当地的工匠产业,记录拍摄晚清民国时期为主的历史建筑数百栋,形成了上万张照片和数万字的考察报告。通过这几次考察,我们对云南古建筑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状况,有了深入的认识,收获非常丰富。这些成果将成为昆明老街二、三期保护修建工作汲取素材的宝贵资源。
  二、发起古建筑技艺的系列比赛。
  将比赛条件下云南各修缮单位所掌握的最高技艺水准,与同期在工程条件下展现的平均技艺水平、晚清民国时期的技艺水平做全面的比较,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我们下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和工艺目标要求。同时通过比赛,达到“比武招亲”的目的,吸纳有实力的修缮施工单位服务老街项目。
  “巧夺天工、技压雕坛”——“木、砖、石”三雕比赛是系列比赛的第一场。比赛对于工料成本和制作时间的制约是非常宽松的,只明确具体风格和实用性的要求:符合近代昆明历史建筑的风格特征并且所有参赛构件都应适用于老街二、三期项目。
  这次比赛得到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省市博物馆系统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昆明广播电视台和昆明日报等媒体高度关注并全程参与。比赛评委的专家组组长由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张永康主任挂帅担任。省内具备修缮资质的多家施工单位踊跃报名,最后筛选出25件“木、砖、石”雕刻作品参赛,使得这次比赛真正成为展示当前云南古建筑雕刻工艺的一次文化盛宴,为我们今后传神营造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供了更多精彩的可能性。
  让传统文化根脉得以承袭
  ——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张永康
  “砖、木、石三雕可以称作古建筑民居中的精髓,其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印记与信息代码,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关怀。”因此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看来,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才能延续昆明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文化根脉。其标志性意义不仅在于对古建筑风貌魅力的展现,而且在于对城市文化传统的沉淀与张扬。
  张永康介绍道,石雕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灿烂奇葩,它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而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砖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木雕则是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等材料,在其上面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家具等。
  此次由昆明之江置业有限公司主办的“巧夺天工·竞技雕坛——2013昆明老街文化盛宴之木石砖三雕竞技”中25件参赛作品,涵盖了木石砖雕刻最为精华的技艺。这些雕刻饰品除传承古法之外,也加入了大师们自己的创意,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使作品赏心悦目的同时,更加具备地方特色和实用性。“本次评选出来的雕刻作品,将会用于昆明老街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并做到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张永康告诉记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珍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真实的还原老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而且精湛的传统技艺还可唤醒人们久远的文化记忆,大大激发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信心。  
  技夺天工艳惊昆明
  ——访昆明市博物馆馆长田健
  对于“巧夺天工·竞技雕坛——2013昆明老街文化盛宴之木石砖三雕竞技”活动的成功举办,昆明市博物馆馆长田健表示,此次大赛为加大民间艺术交流和影响力,营造全民参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氛围,促进地方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传统技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田健说道,可面临城市化、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受到挑战。针对传统技艺眼下遗存问题,必须从自觉维护和传承的高度,将传统技艺保护作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可以说,这次三雕大赛活动是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其意义是进一步宣传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广大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文化软实力。除此之外,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田健还表示最终奖项的设立,对逐步建立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的社会激励机制,激发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今后类似活动的继续举办,所产生的影响必将愈来愈多,对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延续,对文化事业的推进也将发生重要的作用。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而之江置业作为主办方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工作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最后,田健对木、石、砖三雕大赛的学术价值和保护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  
美家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本文:
今日热点
更多>>
精彩专题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年会暨陶瓷行业荣耀榜
第八届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发展年会视频
广东陶瓷工业执照大奖
  •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行业焦点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