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工艺品形式多样,大到插屏、花架、木雕摆件,小到文房四宝、算盘、佛珠手链等,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但看得多了,又慢慢开始有一丝的审美疲劳,因为看来看去,这些红木工艺品似乎都只散发出一个味儿。
许多人都觉得,与红木相关,你不跟传统文化、中式元素搭点儿边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好像一定要表现出中国传统特色才对得起“红木工艺品”这个词。以至于红木工艺品虽然看似种类繁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以传统的中式元素为主,本质上有点大同小异。就如同市场上的红木佛像,其表现形式基本一样,只是载体不同——换了不同材质或不同大小的木材罢了。
诚然,红木作为中国家具与木质工艺品的传统用材,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已经成为“古典、传统、中式”的代名词,用于制作工艺品表现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再恰当不过。但是,就像红木家具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红木界不断探讨的课题一样,红木工艺品的创新也应该受到重视。
相比于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在创新形式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对红木家具做了严格的定义:采用中国传统硬木家具生产工艺,用红木制造的一类家具产品。也就是说红木家具除了要采用国标规定的红木材质外,其生产工艺,如榫卯结构、髹漆工艺等都要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硬木家具的生产工艺进行。而红木工艺品则没有过多的限制,在保证真材实料、质量没问题的前提下,其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说一定要做得符合传统工艺、体现传统韵味。
因此,红木工艺品的创新,既可依托“红木”,又可跳脱“红木”。前一个“红木”指材质,后一个“红木”指传统思维。红木作为一种珍贵的材质,其木性良好、稳定性强、百年不坏、历久弥新,是做工艺品的好材料,再加上相对比较稀缺,也具备了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如果没有依托红木这个材质,红木工艺品也就不能叫红木工艺品了。但红木工艺品的价值不能以单纯的材质论高低,因为很多小件红木工艺品,都是用生产红木家具所剩的加工余料制作,在质量上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价值也不如大块的红木材料高,要提升它的价值,更多的要从工艺、设计以及文化方面去提升。
如何从工艺、设计和文化方面提升红木工艺品的价值?这时候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经典的、工艺精湛的红木工艺品固然好,价值也不低,但如果受“红木”这个固有思维的束缚,仅仅在“红木”这个概念里发挥,做传统的红木工艺品,其创作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同质化问题加剧,竞争优势不明显,产品很难脱颖而出。一根小小的红木木材,受“红木”思维的影响,或许我们会想把它做成很平常的手链或者佛珠,而如果我们跳脱“红木”这个传统思维,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木头,我们的想象力可能就会更天马行空。比如外国设计师Risako Matsumoto设计的水量平衡花瓶,仅仅采用一根木块、一个不锈钢小容器和配重块,通过杠杆平衡原理,就让整个设计夺人眼球,艺术价值飙升。传统的榫卯结构,运用于红木工艺品,如若一味保持传统,可能就只是做一些孔明锁、梅花锁之类的益智玩具以及一些建筑模型,而跳脱“红木”的限制,加入一些现代的理念,一个合起来是6厘米高的小木块、展开可变为23厘米高、多处活动关节、可以各种姿势站立的木头人则油然而生。
红木工艺品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但这种特色不是故步自封、一味传承。古今居住环境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当前的居室空间已对红木工艺品风格和式样有了更多的需求,而随着红木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年轻化,有独特风格和个性化的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红木工艺品或许也需追随时代的步伐,将艺术文化内涵与现代实用价值优雅地融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把当代元素加入到工艺品中,使其既保持了传统工艺品的材质和工艺,又符合现代生活功能需要和审美。这样的红木工艺品就如同有了可再生的能力,能不断地协同历史文化一直延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