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 104家工业企业率先出城
/ by 重庆商报 浏览次数: 次
重庆商报讯 盘踞主城多年的工业企业,已开始瞄准渝西等地,启动前所未有的产业转移。市经信委昨日发布消息,所调查的主城15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400多家有潜在转移意向。本月22日,104家企业已率先展开行动,砸入300亿元布局我市17个区县,吹响了主城产业转移的号角。
主城产业转移大幕开启
在大足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曾洪勇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厚厚的企业资料。“这些都是有意向从主城转移到大足的企业的相关资料。”他说。
自提出打造6.15平方公里的重庆(大足)家居产业园后,从去年开始,大足工业园就迎来了诸多的“渝A”、“渝B”牌照的车辆,很多原先在主城生产木门、橱柜、家具的老板,开始赶赴大足投资考察。截至目前,大足方面已与重庆木门协会、厨柜协会、家具协会的55家企业签订协议,还有20多家企业即将签约。
这只是主城产业转移浪潮开启的一幕。本月22日,市政府举办“重庆主城产业转移项目集体签约暨对接活动”,共吸引250家企业到场,现场共有104个项目签订投资协议,这些项目落户在重庆的17个区县,涉及总投资300亿元。同时,有转移意向需进一步对接的企业有150余家,意向投资约155亿元。
据了解,22日敲定的104个项目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区。例如,大足与15家木门企业、23家家具企业集中签约,武隆与6家汽摩企业签约,垫江与5家装备企业签约。
400余规上工业企业有意向
“在举行签约之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对主城产业转移及渝西和"两翼"承接转移情况做了进一步调查摸底。”市经信委园区处处长付利川告诉商报记者,此次调查,收集到了大量拟转移企业的信息。从目前看,主城区有意向区县转移的产业,主要涉及锻压、模具、木门、家具、食品、物流、再生资源等。
调查同时还显示,在渝北、北碚、九龙坡、沙坪坝、南岸、巴南主城6个区当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0余家,占主城九区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90%以上,其中,有潜在转移意向的达400多家。
为何要进行转移?重庆尚鼎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延荣说:要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她表示,一直以来,尚鼎木业的基地位于巴南区,共租赁了3000平方米的厂房进行生产。但伴随销售规模扩大,场地已制约了公司的手脚。现在,尚鼎木业每月接单1300万元,但即便加班加点,产能也只能达到1000万元,销售人员已不敢贸然接单。于是,王延荣近日已决定,投资近亿元到大足开建占地70亩的新厂,其中有2000万元将用于技改升级。
“由于目前主城区发展空间受限,包括建筑节能产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都有向主城外转移发展的意愿。”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曹勇说,近年来,全市建筑节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建筑节能产业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企业体量较小,难以单独用地,阻碍了有潜力的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企业用地不集中,普遍存在生产场地分散、协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产业优势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以抱团入驻的形式实施整个产业的有序转移,将有效解决目前制约建筑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更能推进相关建筑节能企业在新的更大的空间内实现集聚集群发展。因此,市建筑节能协会正在与一些区县接洽,计划布局专门的建筑节能产业园。
纵深
主城“腾龙换鸟” 渝西“两翼”腾飞
这场产业转移对重庆而言意义何在?昨日,市经信委负责人对商报记者展开分析。
首先,产业转移将促进渝西和“两翼”加快发展。直辖以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非主城地区特别是“两翼”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近几年“两翼”发展速度超过一圈,但幅度依然较小,区域差距仍然较大。2012年,全市GDP11459亿元,渝西占24.1%,“两翼”占22.7%;全市规模工业产值13104亿元,渝西占26.8%,“两翼”占11.1%。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就是要推动产业转移,充实“渝西”和“两翼”项目建设。
其次,产业转移将促进主城“腾笼换鸟”。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已势不可挡。经过直辖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市人均GDP达到6191亿美元,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电子产业的异军突起,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些产业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城1平方公里须产出100亿元,能耗与资源消耗较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然而,主城目前无论是土地承载能力还是环境容量都极其有限,对新兴产业承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一部分产业必须转移出去。推动产业转移,既为主城现有企业寻找合适的“出路”,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此外,产业转移将产生带动和倍增效应。按平均每户搬迁资产1亿元、年产规模1亿元、工业用地30亩测算,主城每向外搬迁1户工业企业,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2亿元。按照这种倍增效应,如果有250家企业近期向外转移,预计将带动投资1375亿元以上,可新增房地产销售收入1050亿元,每年将实现工业产值750亿元。由此,顺应产业转移客观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主城企业有序转移和落户到市内其他区县,对于我市工业稳增长、“两翼”经济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
将研究出台配套政策
商报记者昨日了解到,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下一步,市经信委将研究提出支持和鼓励主城产业转移配套政策,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级差地价、要素成本等经济杠杆引导和激励企业转移。同时,将制定重庆市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对转移范围、转移原则、鼓励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
此外,市经信委还将牵头建立转移企业数据库,全面收集掌握主城有转移意向的企业信息,及时向区县发布信息,以便区县对接。并将统筹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主城转移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加速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与水平,推动其通过转移实现更好的发展。
建议
转移应注重“脱胎换骨”
市经信委园区处处长付利川指出,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注重技术改造,应将搬迁过程作为改造提升、脱胎换骨的过程。
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分析,与主城相比,很多区县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伴随交通条件改善,给产业转移营造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他建议,主城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首先应注重自我提升,应准确把握全市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发展的方向转变到结构调整、产品优化、技术进步、提升效益上来,应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品牌建设并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实现“脱胎换骨”。此外,企业还应进入园区布局,与产业链企业协作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区县应当有选择性地招商,注重特色产业集群的打造。”曾国平建议,各大区县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不相同,因此,政府在引导产业转移时,应做好顶层设计并给予政策、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应根据各区县的主导产业定位,组织转移企业与承接园区进行对接,以实现产业有序转移,提高产业集聚度,避免招商恶性竞争。
推荐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