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取得了惊人票房成绩,前几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也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一部是情感大片,一部是寻找美食的记录片,两部片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稍微捋一捋其各自脉络,不难发现,这两部片有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怀念”。怀念是永不过时的主题,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和游走钢铁深林下的人类,在不断享受高科技甜果的同时,也意味着已改变或即将改变一些旧有习惯,在我们生活的轨迹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失去。
现实里大多数的人是被时代急急地推着向往前走,走过一段路,怀念之情不禁潜藏于心,倘若此时遇上一旧人一旧物,哪怕此人已鬓发苍白,此物已老酒换新瓶,仍轻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人有怀念的需求,复古就成现代生活随处可见的元素。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从影视剧作到现实泛家居,复古仿古作品占据了不小份额的市场。
近几年,在陶瓷行业,仿古砖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各大陶企业也纷纷将仿古砖,作为主打产品予以研发和推销。尽管瓷砖做为现代建筑陶瓷的一种,欧洲才是其发源地。但中国的陶瓷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国大地上已有半坡人在制作陶器,只是一直主要局限于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领域。从1943年第一块釉面砖问世,到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砖生产制造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这枝后起之秀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在建筑陶瓷工业崛起且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和他们在陶瓷文化的传承、工艺技术创新的探索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在和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巧妙衔接,融会贯通,去粗存精方面,仿古砖的出现可谓极具代表。1996年马可波罗对彩釉砖中一些具有古典味道的产品进行深入挖掘,推出哑光复古砖,成为国内最早生产仿古砖的企业。并且马可波罗借助文化营销手段的大力推广,揭开了仿古砖大批量生产及普及应用的序幕。仿古砖从此成为与抛光砖、釉面内墙砖(瓷片)并列的建筑陶瓷三大类别之一。
仿古砖大批量生产及应用,从某个层面也折射出现代都市人,对缺失了的文化复原有一种渴盼心理。作为建筑陶瓷的载体,仿古砖在实用价值基础上更多展现了精神文化的美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古的东西更是多如牛毛,能存留在人们脑海定格的,大部分是美好但已无法触摸的东西。和众多仿古作品一样,仿古砖虽然无法使历史倒流,但能呈现和满足人们怀念的需求,并且作为建筑材料,它的存在并非简单的昙花再现,更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当下和历史的新创造。仿古砖也不是简单地模拟轮廓营造怀旧风格,而是旧文化和新技术的一次重新整合,缔造出新的潮流,是美的升华。如此,仿古砖的存在和人们怀旧需求一样,源源不断,永不停止。
如果说仿古砖是从怀念的角度开始瞭望直至美感升华,那么仿石材类和人造石就是从当下现实,由远至近的产品转换,瓷砖逼真的仿石材效果让家居装饰接近自然,又因比石材材质及应用效果好的特点,在瓷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瓷砖产品文化的发展线路已从单纯模仿到个性化、艺术化的发展。但无论什么样的发展变化,作为商品,还是有其显著的特质,不能脱离消费者的需求。无论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还是《舌尖上的中国》抑或是仿古砖走红建材市场,它们的成功也正是满足了群体的某种需求。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倒是生存的明智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