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增长减速,钢铁行业遭遇高产能重压,位于钢铁产业链中游的钢铁流通企业即俗称的钢贸商,已经先于钢铁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地区逾万家钢铁流通企业中,已有近一半已经倒下,而华东地区的钢铁流通企业也倒下了20%~30%。究其原因,“钱荒”的突然来袭,成为了压倒钢贸商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寒冬”中,为数众多的钢贸商该何去何从,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秘书长陈雷鸣。他呼吁,国内钢铁流通企业必须加快从贸易商向服务商的转型,同时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困境对于钢铁流通企业也是一种磨砺,后者亟须从单纯的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型。”陈雷鸣表示,经过三至五年的阵痛期,更大规模的优势企业将会出现,而中小企业也将更加规范,整个钢铁流通市场也将得到净化。
“钱荒”之痛
由于钢铁流通环节资金需求量大,而钢铁流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产少,联保互保一度成为了企业最普遍的融资方式。顾名思义,联保互保就是多家钢铁流通企业“抱团取暖”,通过结成联保小组的形式获得银行授信,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或者两家企业互保,且相互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联保互保没有问题,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方式;一旦市场形势反转,这种融资方式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一家或多家钢贸商偿付困难,信用风险就会沿着担保链条危及其他贸易商,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陈雷鸣表示,短贷长投就是风险的主要根源。
在现实操作中,由于钢铁贸易环节利润较低,一部分不规范运作的钢铁流通企业会将手中的富裕资金投入房地产、高利贷等领域,以追求高额利润。但是,一旦其中一家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其他参与联保互保的钢铁流通企业便会受到牵累,钢铁贸易信贷风险便会迅速蔓延、扩散。
记者了解到,2005年以来尤其是国家四万亿元投资政策出台之后,商业银行通过仓单质押、联保互保等方式发放的钢贸贷款迅速增加。据报道,2011年末全国钢贸类贷款总额已近1.89万亿元,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约3.5%。然而,2011年以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钢铁行业受制于产能过剩,主要用钢行业增长缓慢,钢价大幅下跌,钢材滞销日益严重,钢贸企业经营愈发困难。
“去年出现的上海等地爆仓和老板跑路事件,其实只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但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导致整个行业信誉直线下降,银行全面收紧贷款。”陈雷鸣表示,情况好一些的地方,银行只是不再扩大信贷额度,而有的地方如上海,银行只收不贷,这种“急刹车”式的做法对钢铁流通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其融资形势更加恶化。
谈及近期取消银行贷款利率七折下限的政策,陈雷鸣认为这肯定是一种政策利好。
“对于时下的钢铁流通企业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关门,要么继续生存下去。”陈雷鸣表示,在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形势下,银行贷款利率可能出现松动,松动后的利率水平肯定低于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但实际操作中能否达到预期,还有待观察。
向服务商转型
对于时下钢铁流通企业遇到的困局,陈雷鸣认为,长期来看是一种利好,有利于整个行业“挤”出水分,提升集中度。
虽然时下不少钢铁生产企业都在提高直供比例,但在陈雷鸣看来,钢铁流通企业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除了运输半径和成本考量之外,钢铁生产企业大多只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而钢铁流通企业好比一家‘超市’,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商品。”陈雷鸣说,并且,钢铁贸易需要提前垫付资金,结算期通常为1~2个月,并存在一定市场风险,相比严格控制成本的钢厂,钢贸商更愿意承担这一风险。
谈及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陈雷鸣认为,钢铁流通企业必须实现从贸易商向服务商的转型,从赌行情、赌差价过渡为拼服务。同时,延伸产业链,从事深加工,缩短供应链也是转型之策。
“相比单纯的钢材贸易,可以说,深加工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利润点,发展深加工将提升钢铁流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陈雷鸣表示,甚至一些实力较强的钢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钢厂、参与铁矿石贸易、与钢厂合建加工配送中心等方式来分散风险,提升综合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延长产业链也就意味着缩短供应链,从而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提供从钢厂直达用户的“点对点”服务,省去中间仓储环节。
在陈雷鸣的眼中,与钢铁行业一样,经历了前段时间的高速发展,钢铁流通行业目前已经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经过至少三至五年的调整周期,更大规模的优势企业将出现,而中小企业的运作也将更加规范,整个钢铁流通市场势必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