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半导体照明网讯 温州灯饰大军抱团返乡,建10亿元灯具总部撼动灯都古镇?一年一度“315”风火将近,消费者需练就火眼金睛看穿灯具市场的虚假宣传?LED照明外销市场是“蓝海”还是“虚像”,这是个问题……小编将一一为您解读。
温州灯饰“大军”抱团返乡 投10亿元建灯具总部
编辑观点:外迁,一个巴掌拍不响
可以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温州一度号称“国内最大灯饰市场”的矮凳桥灯饰市场,当时市场境况不佳,不少从事灯饰行业的温商集体外迁转战古镇。外迁大潮导致矮凳桥灯饰市场进一步没落萧条。
仔细分析“外迁”这样的事件,不外乎是“老巢”待不住了,“羽翼丰满”后“飞出去”……总之,“一个巴掌拍不响”。之于今日的灯都古镇,是否重蹈着矮凳桥的覆辙?历史仿佛在重复,所以更需要反思今日的灯都是否市场经营状况出现异常,让“羽翼丰满”的温商“飞出去”,造福家园?恐怕也是古镇灯饰产业的建设需要更新的一个提醒。
温州灯饰大军可谓“中国灯都”古镇的“中流砥柱”,为古镇贡献了超一半的税收,即便温州灯饰大军抱团返乡并不意味着从古镇撤资,但大军另起炉灶始终意味着他们对古镇的注意力投资度有所转移与削弱,意味着温商利用在灯饰领域所取得的优势开始第二次扩张,终究也是在为灯都古镇制造对手。不过,从市场大环境来看,行业竞争加剧,成熟的队伍兴起又另起炉灶具有必然性,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15”策划:火眼金睛看穿灯具市场虚假宣传
编辑观点:“315”来了 “假”“根”还在
“315”又来了,全国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话题也从“315”前谈到“315”后,年年如此,话题从未改变。尽管国家质监、消委会对质量问题不定期进行抽查并查处,但问题依旧存在且呈现愈发严重的态势。就照明行业而言,近年来的灯具抽查行动屡屡上头条,LED灯泡、LED护眼灯、消防应急照明灯等等灯具种类,无不“榜上有名”。“不合格”、“上黑榜”、“假冒”等字眼也不再新鲜,人们似乎司空见惯了,哪怕哪天不在各大媒体新闻中见此类消息,也会倍感不正常。
假牌照、假寿命、假色温、虚材质、虚价格、虚标识,无不充斥着照明行业。笔者很想追问,请问还有什么是真的?损失的,往往是“出钱买难”的一帮可怜消费者,一群最终端消费者。有见及此,每年的“315”便成为广大消费者“口诛笔伐”无良商家、讨回公道的重要日子。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消费者似乎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甚是薄弱,购买了假冒伪劣灯具只要价格不高昂,都不会主动追究,而是自认倒霉。无良商家也非常“感谢”他们这样做。
我们都清楚,不能靠“315”来维护消费者权益,不是只在母亲节才孝敬母亲,更不是在“315”才来关心消费者的诉求,要让消费者买得有尊严,消费者不是商家的赚钱工具。今天你赚了黑心钱,明天直接把你关进牢。
探究灯具市场的明码“标”价与明码“实”价
编辑观点:价格乱象伤人伤己 灯具明码标价将成主流
随着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灯具零售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之而来的行业乱象也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权益。而在“3.15”到来之际,价格乱象更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才能以真正低价普惠消费者,净化市场,引领行业新风气,引人思索。
市场中的装饰灯,特别是水晶灯,价格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也对一些品牌灯具失去了信心。而企业要塑造品牌,必须要规范市场中价格,不能无底线,捞一笔是一笔。甚至,经销商对员工使用上线价格,卖的越高,提成就越高,越发助长了虚高标价的现象。从市场中的定价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品牌对于一个产品是否有利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格乱象中,唯独品牌价值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所以当品牌价值提升后,利润自然也就提升。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于虚高的价格,似乎已缺乏讨价还价的耐心,然而,也绝不充大款,任人鱼肉。所以,网购的兴起,也成了年轻一代的另一个选择。线下看灯,线上以低价购灯,何乐而不为。
此刻,大型卖场中的灯具销售价格乱象,如不改观,未来则面临巨大的危机。此外,市场也需要有形的手来规范,保护品牌灯具的权益和消费者的利益,真正让使用者买到物美价廉的灯具。
LED照明外销市场是“蓝海”是“虚像”?
编辑观点:进来还是出去 这是个问题
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产值同比增速已连续两年明显放缓,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产品销路的照明企业自然也受到了影响,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问题;而自去年以来,国内LED照明形式一片大好,于是有不少外销型企业调转枪头,开始瞄准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早有数量上万的灯具企业扎营驻地,抢食蛋糕又岂会是一片坦途,况且铺路渠道费用一直高企不下。
一方面,全球开始陆续启动“禁白”规定,且随着价格的下调,LED照明越来越收到消费者的认可,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我国灯具缺乏核心竞争力,覆盖节能、能效标签、测试检验等要求越来越严苛,出口灯具面临着更高的技术门槛,且频频曝出的质量不稳定事件,给灯具出口前景蒙了上了一层阴影。
一边是自己熟悉的国外市场,一边是势头正盛的国内市场,企业深知外销难以真正的发展壮大,但眼前的蛋糕虽然诱人却又距离遥远,于是,便出现了不少转型时风风火火,后来变逐渐暗淡的外销型企业,他们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正面临着“进来”还是“出去”的选择。但总而言之,浅尝辄止绝非长久之计,提高产品竞争力才是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