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大理石瓷砖峰会来到北京,聚集陶瓷卫浴经销商、设计师、地产商、建材家居卖场业者,探讨当前市场下的营销变局。中国房地产报就市场行情、产能过剩、行业分化等话题专访了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
别指望有好日子
中国房地产报:今年上半年建筑陶瓷终端市场的销售低迷,一线生产是什么情况?
尹虹:陶瓷行业至少有25%的窑停了。7月31日,高安市119条生产线停了37条,占31%;8月13日我去恩平,调研发现191条生产线停了37条,占20%;福建产区停30%。全国陶瓷产区的厂家都面临停窑或减产,三大陶瓷企业之一的宏宇没停窑,但减产接近10%。
总体来看,上半年陶瓷行业产量增长不到5%,销售下降10%。
中国房地产报:市场的增长在趋缓?
尹虹:瓷砖行业有1400多家企业,约3500条生产线,2004年~2014年前8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增长3.35%出现明显下滑,2013年增长7.8%。今年第一季度增长5.4%,第二季度增长小于5%。2012年,我就提出“行业将进入微增长时代”,连续8年两位数的增长不会再有了。陶瓷行业不要再指望有这样的好日子了。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的陶瓷市场容量还很大?
尹虹:我国建筑陶瓷产业起步于1984年,到了199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建筑陶瓷生产大国。全球瓷砖每年产量150亿平方米,我国就占96.9亿平方米,其中出口11.4亿平方米。世界上第二瓷砖生产国是巴西,其每年生产陶瓷8.6亿平方米。
中国房地产报:停窑还会持续下去吗?
尹虹:6~9月份将形成停窑潮,第三季度停的窑10月份可能会开起来,没有停窑的企业可能会在年底提前停窑检修。往年春节期间会停一个半月,今年可能会停两三个月,以此作为去库存化的手段。
产能阶段性过剩
中国房地产报:建筑陶瓷是否存在过剩问题?
尹虹:在增长过程中,很多人认为瓷砖市场是饱和的,今年说是过剩的,其实也不一定。2013年的数据年产量96.9亿平方米、出口11.4亿平方米,进口500万平方米,13.8亿人口,人均6.3平方米,这个数字在当今是世界第一,但是低过2005年的西班牙——人均消费是6.7平方米,印度现在人均0.5平方米,只有我们的1/10。我们经济发展远远超过欧洲,过去一直保持8%增长,但也要看到经济高速增长和区域极不平衡是共存的,还有很多地区市场没有开发,我们一直在饱和和过剩的边缘。
中国房地产报:如此高的人均保有量,不是过剩吗?
尹虹:整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危机,瓷砖行业完全是市场主导的行业,它有极大的调节能力。不像钢材和水泥行业有大量的国企和央企,全行业过剩和亏损一下子难以扭转。瓷砖行业近3500条生产线,我知道只有一个企业不到10条线是国营的,其他都是民营的。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砍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不会有人去做的,会进行停产调节。
尽管这么说,我们预测今年行业增长在5%以下,甚至3%以下。这个增长特征就是一个行业相对过剩,还没到绝对过剩的时期,主要出现阶段性的过剩。第三季度还过没完,我认为第三季度是陶瓷行业停窑的主要时期。
这个行业很难用绝对过剩来描述,各种瓷砖的品种不一样,样式五花八门。它是装饰性产品,个性化很强。如大理石瓷砖,3年前这个产品市场非常火爆,现在则有一点过剩的迹象。在某一个领域的过剩会成为一种常态,动态过剩会成为一个行业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