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0年的广州硅能照明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硅能照明”),一出生就被刻上了“COB”的基因,四年以来做的唯独一件事,就是专注于COB产品,再别无其他。
由于一贯的低调,以至于业界对硅能照明的突然崛起而感到讶异,但这并不影响硅能照明成为COB领域的“隐形冠军”。
硅能照明领航者夏雪松曾经是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中山大学半导体照明系统研究中心)副院长,一直从事照明行业,为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夏雪松携同创业伙伴,投身LED实业。
而事实也证明,术业有专攻,夏雪松研究了近八年的COB,终于让理想照进现实。仅仅依靠COB产品,硅能照明2013年营收5000万元,2014年预计翻一番,实现1亿元的目标。
解密硅能照明决战COB的独门秘籍。
第一招 技术沉淀
早在2007年,夏雪松就提出高度集成是LED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他依凭中山大学这个行业学术高地,在王钢教授、祁山研究员等业界泰斗的指导下,广泛开展与COB课题相关的研究,取得了深厚的理论积淀。
2010年,一心想在商场展现才华的夏雪松,终于破茧而出。借助风险投资和多位实业家的支持,夏雪松开始把实验室的COB技术面向产业化,这对中国的COB市场来说,相比于2012年甚至是2014年才开始后知后觉的进入者,硅能照明算得上享尽先发优势。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产业化与实验室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产业化之时夏雪松发现“材料不能支持,设备不能支持,关键是一致性问题很难解决;大批量供货的话,供应商的产能也很难支撑”等诸多问题。
尽管那时的COB并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但夏雪松还是坚持自己的分析判断,认为COB是未来的趋势,并坚定走COB这条路。用他的话来说,“只做COB,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让我们改变想法的事情出现”。
正是因为近八年的技术沉淀,才让硅能照明的COB产品愈加显得专业。
第二招 客户核心
中国COB市场主要供货商主要为国际厂商、台韩厂商,以及大陆厂商,其中以日本西铁城和夏普市场份额最大。面对客户关注的四大问题——价格、交期、性能、颜色一致性,国际厂商虽然以产品性能著称,但相对高昂的价格和较长的交货周期一直屡遭诟病。
这就为反应灵敏、高性价比的国产厂商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
举例来讲,目前一线照明企业采购的COB产品更多的是洋品牌,一来是品质更放心,二来还可以借用洋品牌的知名度。但从长远来看,照明产品的性价比还是来自于材料的性价比。
而硅能照明研发生产出L181方形系列COB,功率可达75瓦,在美国倍科(东莞)实验室进行LM-80测试认证,并已获得3000小时报告,可替代西铁城040系列COB光源,被广泛应用于轨道灯、筒灯、天花灯、PAR灯领域。
据了解,这款产品采用镜面铝基板,基板尺寸为28*28mm,发光面尺寸为Φ17mm,光效不低于130lm/W,热阻低于0.5K/W,色容差小于2SDCM,流明密度达55lm/m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