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间,万科公布了12月份销售及新增项目情况。公告显示,2014 年12月份公司实现销售面积206.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50.3亿元,同比分别增112.0%和128.7%。2014年全年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806.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151.3亿元,分别比2013年同期增21.1%和 25.9%。
就在万科公布业绩的前一天,绿地集团宣布,2014年全年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预销售面积211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50%和30%。其中,2014年绿地集团海外收入达到153亿元,较上年增加467%;预销售面积42万平方米,较上年大幅增加568%。
房企纷纷亮出业绩的同时外界对“行业老大”究竟是谁产生了浓厚兴趣。
“老大之争”
这还要从11月说起,去年将业绩目标拟定为2400亿的绿地11月销售额猛超万科,以单月380亿元,累计销售额1918亿元的傲人成绩转角一个甩尾,而万科以销售额1911亿元落到第二。彼时,万科微信公众账号发出了一篇名为《绿地销售额可能超万科的真实原因》微文,正文三个字——“你懂的”,而第三方借绿地之口做了一个简单总结“上天、入地、出海”,“万绿”双方态度暧昧。
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数字游戏,今年前10个月,绿地比万科销售额差大概109亿元,没想到的是,11月份的销售业绩公布,万科189.6亿,绿地以380亿秒超了万科100多亿。截至今年12月双方都已完成年初定下的“军令状”,但从排行榜来看,向来稳坐“大哥”宝座的万科已位列第二。
“未来5年,绿地将继续保持全球经营战略,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自己跨国经营水平,到2020年企业跨国指数达到25%。”绿地集团张玉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坐上“老大”交椅似乎并没有太在意,而是独具战略眼光的思考2020年后的事。
对此,万科郁亮则大方回应,“行业老大谁要谁拿去,评判标准已经改变。”似乎在暗指“我们做不成老大,但是游戏规则变了”。
新的游戏规则?
郁亮于去年12月23日发表了一篇《勇敢探路坚定转型——致万科全体同仁的一封信》的公开信中透露,万科已完成年度回款2000亿的目标,并表示不再追求规模扩张。“2000亿回款的意义不在于‘2000亿’,而在于‘回款’。只有获得回款才是真正的销售。”郁亮如是说。
如果翻出郁亮今年在各大场合的公开发言,可以找到不少经典的段子。在万科半年业绩发布会上郁亮说:“行业到白银时代后,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而不是简单的提高售价、提高毛利。”在张家界广深媒体见面会上郁亮比喻:“中国所有的发展商都未拿到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黄金时代的机遇和方式不可复制,万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变革,是为了在新的时代活下去。 ”在广州万科城市乐跑赛上郁亮表示:“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万科是行业的领跑者,白银时代的到来,万科希望做行业的探路者,白银时代已经不能再拿速度规模来衡量一个企业,需要换一个评价标准。”
“标准、规模、转型”已成为万科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在黄金时代,规模数字本身就是领跑者的标志之一。但在白银时代,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多的存货,将不是财富而是负担;鲁莽的投资,将不是机会而是风险。当行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时,对于传统业务规模数字的扩张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在给员工的信中,郁亮对于规模的意义提出了全新的理解。
新的规则由谁来制定?是时代的推动下诞生了新标准,还是在所有人的行动下产生了一种核心价值观,这永远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变应万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年刮来一股名为“新常态”的“暖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也进入“新常态”,从字面上理解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行了预调和微调,一些行政性的限购措施逐步退出,市场正在理性的回归到新常态的阶段。
但是对于房企来说,新常态意味着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和模式。千亿房企玩转型跨界;500—1000亿的品牌房企开始跨区域拿地以求扩张规模;而小房企则靠山吃山,慢工出细活。
“不变应万变”。也许在业内看来,“第一”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好的品质、周到的物业、合理的价格才是衡量谁是第一的唯一标准。
正如郁亮所说,“未来十年我们还是会专注于传统住宅领域,按照‘好房子、好服务、好社区’的‘三好’标准,继续为城市家庭提供优质的居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