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断发展,照明方式越来越多,其中处在技术前端的LED近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无论是家居吊顶还是交通路灯,都可以看到LED的身影。当下中国LED照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技术方面却存在诸多短板问题,手挡其冲的就是专利。
专利,是中国LED企业不可能绕开的产业发展问题;由于专利壁垒的存在,国内LED产品难以进入中高端国际市场。国内企业能够获得专利授权,确实对其走出去是一大利好消息。不过,克服专利问题,中国LED企业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利虽多,“含金量”不足
根据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到3507亿元人民币,其中下游应用规模达到2852亿元;2014年1—11月,我国LED照明产品出口总额近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52%,在金砖国家、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
但漂亮的数据背后,也藏着些“尴尬”。我国LED产业规模大,但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也就是附加值较低的区域。“按照行业划分习惯,一般将LED产业分为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等部分。”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龚巍巍介绍,到2013年年底,我国大陆LED领域共申请专利 36595件,主要集中在封装、应用和驱动方面,而外延芯片和衬底方面的专利相对较少。而且,从专利类型上来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占比较大,发明专利相对不足;即使是在发明专利中,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原材料领域的专利也是难觅踪影。
下游领域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主要还是以价格战为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粗制滥造的企业反而可能在市场上站住脚。LED产业下游领域门槛较低,竞争无序,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干脆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但是,由于专利问题,在海外,这些企业也只能专注于利润较薄的下游环节,或者从国外购买芯片以规避专利风险。
专利围剿,让中国企业很受伤
业内人士把LED产业专利问题形容成“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随时可能落下。
令人记忆犹新的便是美国的“337调查”。LED照明方式不断普及,随之而来的调查也越来越多。自2008年以来,我国LED企业多次遭受“337调查”。“337调查”是指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 节,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被认为是美国利用知识产权纠纷,阻止或限制外国企业或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重要手段。一旦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涉案产品发出普遍或者有限排除令,相关企业生产的涉案产品将无法出口到美国市场。
据了解,到2014年5月,全球LED专利诉讼案件高达20余起,海外企业对国内LED起诉案件多达20件。
上游技术方面的专利很少,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在国际上,很难打进欧美日韩市场,除非你花大价钱去购买人家的芯片和光源,但这样一来,价格竞争优势就没有了。当你的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发达国家就会借专利问题做文章,对你进行打压,这也是他们一贯使用的策略。联盟也正是要企业协同创新,抱团取暖,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LED产业专利战。
进行专利布局,给国际竞争添砝码
要想进一步走出去,获得专利授权是一个更为有效快捷的途径。但是,在获得授权的同时,我们还得加快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做好自己的专利布局和专利规避设计,最终实现在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下开拓国外市场。
除了“有钱任性”地“买买买”,还得靠“研发”,才能真正“翻”过专利高墙。如何突破行业技术难点是国内企业必须面对的重点问题。在观念方面,国内企业需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政府或者产业联盟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去引导国内LED专利布局,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利补充。整合资源,加强产业的上下游联动,以应对国内外的专利风险。
专利,可以用大价钱去买,也可以用自己的专利去换。企业可以尝试在LED产业的上游链条比如荧光粉和衬底领域,去开拓新的技术路线,或者跟紧LED产业一些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把握机会,取得先机。
LED 领域的部分核心专利,如两步外延生长法、芯片结构以及YAG荧光粉专利,保护期限已届满或即将届满。“如果国内企业能够在这些难以规避的核心专利基础上开辟自己的技术路线,同时做好专利布局,或许有望能开辟新局面。”对于这一点,业内人士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虽然对手的部分专利失效,但这些巨头还拥有多项专利,国内企业要实现“突围”,过程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