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连发布的楼市新政,在业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对楼市政策的理解和判断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大家对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的期盼是一致的,中国楼市经历多轮调控后已俨然懂得建立长效机制、更多尊重市场规律本身的重要性。
“两 会”以来,为提振楼市、稳定经济,房地产领域新增种种政策利好,但市场反应整体平淡,可以预见,楼市亟待政策再发力,政府的政策储备库中也不乏有更多“利 器”蓄势待发,有些二三线城市政府甚至有可能孤注一掷,给市场下“猛药”。这些政策原本的预期是要让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对冲经济低迷,防止经济通缩,但 回顾2009年那一轮房地产市场强刺激政策导致市场暴涨投机盛行及2013年“国五条”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急剧下行的两种结局,人们难免心有余悸。
首先,在上一轮城镇化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投资、投机行为严重,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政府为了土地财政,开发商为了赚快钱,不择手段地造空 城、鬼城,尤其在一些资源枯竭、产业空心化、人口净流出的二三线城市,到处都是空置的“混凝土森林”。严酷的事实表明,医治房地产创伤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事。
其次,稳定住房消费的“牌”目前尚未出完,政策亦步亦趋,层层加码,不断发力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再出台一些“利器”政策,例如在一线 城市如果没有完善的替代政策就盲目放开限购政策,力度过大,叠加起来可能会导致住房量价急剧暴涨,房地产市场再一次爬升到“过山车”的顶端,重演上一轮城 镇化房地产绑架经济、绑架政府的闹剧。
为避免以上两种倾向,作为稳定住房消费政策的顶层设计,目前出台的政策应该从整体上适度把握效果,反之如果政策继续分散化、碎片化、自流化,要么“山洪暴发”使市场暴涨;要么“干枯断流”使市场暴跌,无论出现哪一种结局,都将背离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大目标。
鉴于此,根据我个人的长期研究,建议在今后的政策引导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注重区间调控。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相继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来稳定乃至刺激住房消费提振市场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掌握分寸,更多着眼于引导房地产市场走向常态化的大格局。
调控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房地产市场健康良性地发展,但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犹如万花筒,不同类型的城市反应不同,中央也因此强调各个城市要差别化调控。同时调控政 策发生效力要有一定的空间幅度,上要封顶,不能突破导致暴涨的“天花板”;下要保底,不能暴跌硬着陆。如果再出台类似2009年7折利率的利器,政策叠加 力度过大,将会量价急剧上升再次推高市场,陷入投资投机群魔乱舞的局面,最终仍然加大市场危机的风险。
注重供需对接。此次稳定住房消费政策中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营业税“改五为二”,给购房者带来利好的一面,降低了消费者转让住房的成本。但是即便有关政策让消费者的“钱袋子”鼓了,提升了购买力,他们也未必愿意出手买烂尾楼。
目前经济转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市场在下行,消费在提升。上一轮城镇化由于大规模的造空城,不注重楼盘质量,导致出现很多烂尾楼,造成严重的供过于求。所以,不有的放矢地花气力改进空置楼盘的质量,开发商一厢情愿跑量清盘以求回笼资金都将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