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国部分地区遭遇暴雨,给城市预警机制和市政排水工程带来巨大考验。其中,深圳一度化身“水城”,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却没有出现“观海”的情况。从城市管理角度看,香港可提供哪些借鉴?
香港暴雨警告牌
发布三色警告
所有商场、地铁出入口设警告牌
香港也曾内涝高发,当夏季肆虐的雷暴、大雨和台风到来时,稍不留意便会造成严重积水和交通混乱。
香港天文台表示,自1967年开始,香港开始采用雷暴及大雨警告系统。这次暴雨来临时,天文台就针对香港的雷暴、暴雨和山泥倾泻发出警告,并发出新界北部积水特别报告。
暴雨警告分为黄、红、黑三色,根据程度不同依次递增。黄色警告旨在提醒市民可能下大雨;红色警告表示大雨可能导致道路严重积水;黑色警告预示天气将极度恶劣,市民应采取适当措施。2014年,香港共发出暴雨警告43次,其中黑色警告两次。
警告会通过电台和电视向公众滚动广播。所有商场、学校、地铁站出入口等地均会及时设立警告牌,显示恶劣天气警告,引导市民留在安全地带。
香港渠务署也建立了“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组织”,雨量、潮位和水位数据会自动在有关现场收集,不间断地传送至监察中心。渠务署可在有需要时,及时通知其它部门,如消防处、警务处、民政事务总署等,做好救援、疏散和开启洪涝庇护站的准备。
立体排放雨水
防洪标准为世界最高标准之一
渠务署的历史记录显示,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约2400毫米,是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因市区建设急速发展,原本可由天然土地存集的雨水变为水泥路面上的“径流”,旧市区内的排水系统不能达到现在的防洪标准。要解决这些难题,只有建设可持续的防洪和渠务系统。
渠务署发言人介绍说,香港的雨水排放系统呈“立体”结构,包括横向钻挖的雨水排放隧道,和纵向建造的蓄洪设施及雨水泵房。
他说,雨水排放隧道可把从高地收集的雨水改道,直接排放出海或排入河流,减少雨水流入市区的现有排水系统;蓄洪池及雨水泵房是把部分来自上游的地面“径流”临时贮存,把雨水流量控制在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内。渠务署所采用的防洪标准是现时世界最高标准之一,其中市区排水干渠系统设计可抵御200年一遇的大雨,市区排水支渠系统达50年一遇,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渠达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达10年一遇。
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政府共完成约247亿港元的防洪工程。而正在规划、设计及建造的防洪工程约达134亿港元,所有计划及工程将于2017至2018年间完工。
积水黑点排查
20年清除九成多
积水是大雨所带来最直观且最具破坏性的问题。渠务署表示,自1994年订立系统性的监察和改善方案以来,所有严重或区域性积水黑点全部清除,余下黑点的改善工程也正在进行或规划中。截至2015年,积水黑点已清除121个,尚余10个。10个积水黑点中,有6个位于新界元朗区、北区及大埔区,等级较高,主要原因为河道排洪能力欠缺;另有3个位于地势较为低洼的港岛南区及湾仔区;余下1个位于九龙油尖旺区,雨水排放系统容量未达标。
渠务署发言人说,暴雨中的雨水渠很容易被树枝、杂物堵塞,严重影响排洪能力,因此每逢暴雨,渠务署都会分派多个外勤小队,到香港各个易积水的地区办事处驻守,一接到积水报告,就会在安全情况下立即检查渠道、清理堵塞,缓解积水状况。
暴雨前后,渠务署还会开展周详的巡查、清淤及修理等预防性维修行动,对雨水进水口、排水渠、河道及水道进行功能性和结构性检查,确保香港的排水系统在自然的考验面前“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