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年中,我常会在昏昏欲睡的午后接到一个女声甜美的电话,她们是来自同一个楼盘项目、不同的女售楼员,即使我已经在第一次来电中告诉她自己尚不具备买房资格,当然,也没有足够的首付款。
在2013年最初几次来电中,我能感受到女售楼员们那种“赏赐”的口吻,她们通常会在电话接通后告诉我“刘先生,我们的房子现在销售的很火爆,再晚可就错过了....”,而在最近的几次来电中,她们会这样开头“刘先生,你最近还考虑来我们这边看下房子吗?”
这是一处位于北京南六环的住宅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接近20万平米,开发商长久以来以良好的业绩稳居行业前三,极强的执行力是这家公司企业文化中的特点之一。但是,即使如此,在这一项目中他们依然不得不一再推迟清盘时间。
这样的举例有些感性,而即使最乐观的评论者们也在承认一个共识:房地产繁荣已经结束,政府依靠土地销售轻松获得融资的日子也过去了。
在过去至少10年中,中国的房地产商们大多习惯了简单而高效的攫取财富,只要他们还能获得政府和银行的信任,市场是不必担心的。但是,过去的一年这种状况改变了不少,他们尝试着走到一起,和曾经的竞争对手一起合作,共同面对风险。
世界最大的住宅建筑商万科和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万达稍早前走在了一起,他们约定在一些项目中相互补充,并在海外的扩张中互相帮助。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资格的优势,资源互补;另一方面,可以共同承担可能的风险。
但是,即使放在三年前,这种合作也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拥有充足资金与资源的霸主级企业,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去独立操盘项目而无需权衡对方的眼色。“过去的整个时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可能大家也就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这样告诉笔者。
这位新晋亚洲首富一直有着极其卓越的远见和政治理解能力,在此之前,从公开场合的言论来看,他对于中国楼市从来都报以乐观。
在上个礼拜,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绿地董事长张玉良、万科总裁郁亮、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任志强(微博)、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微博)等地产大佬们走到一起,他们发起成立一个叫做房地产众筹联盟的组织,以期实现拿地众筹。
但是,这种抱团在当日笔者的朋友圈内即被评论为“众愁”。
利润率的下降是这房地产企业焦虑的原因之一。一家研究机构在统计了96家上市房企2014年的年报后得出结论,A股房企整体净利增速大幅放缓。去年,虽然亏损的开发商只有15家,但多达71家房企的业绩出现了下滑,占比近半。
比如,国资背景的保利地产,2014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3.36%,与2013年27.36%的同比增长率水平相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招商地产01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75%,2013年则为26.64%,增长速度下降了24.89个百分点。
2015年第一季新开工数量同比下降23%,显示供应收缩。2015年3月房地产投资增速降至不到10%的水平,为2009年以来最低。
高库存、销售回笼慢、高负债的糟糕的境况迫使一些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比如雅居乐,这家在过去5年成长迅速的房地产商即对除营销部门外,工程、行政、预算、合同、财务等部门大规模裁员,裁员幅度超50%。
在今年4月份的多番政策利好下,市场似乎有些好转,但远谈不上回到从前。(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