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是大势所趋。亦如出现internet时就为电商埋下伏笔一样,一旦时机成熟,势,不可挡。结合当下的网络成熟程度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O2O便应声而起,尤其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概念,更给这种趋势做了直接的肯定。
但不无遗憾地说,目前O2O成功的企业并不多,霸主地位的企业更是无从谈起,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尝试着、前进着,可又感觉像隔着玻璃舔蛋糕。虽说学术界并没有给O2O给出结论性概念,但基本都认可为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体验销售相结合这一理解,并按着这种理解去布局自己的企业,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看过太多的O2O操作案例,细加思索,才发现O2O并不是一个新鲜玩意。
如今又流行的两个词是“跨界”、“闭环”,也是O2O带出来的,大家一边抱怨实体店生意难做,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一边又发现即使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生意也没好到哪去,于是本着“产品组合拳”的套路,以“产品多样化”、“成本均摊化”、“边际效益最大化”开始玩各种跨界——玩金融的做手机了,玩手机的做家装了,玩家装的搞众筹了,各种不亦乐乎,最后还是发现该如何就如何,玩累了,玩不动了,开始尝试“闭环”——暂时地休息会,等他缓过劲来,他还会“开环”。
我们仔细看一下O2O,首先,这两个O本身都闭着,也就是说,不论“闭环”“开环”,都是伪命题,一个假高大上的概念,决定这两个O影响力的,是O的大小,无限大的O,就是霸主,无限小的O,就是个点,说要“闭环”的,是当下没有能力往大玩了;其次,这两个O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长得一样,读起来一起,操作起来也一样,亦如电商和实体店,看似水火不相融的两样东西,其实都是平台。
那该如何正确解读这个O2O呢?
我把这个概念展示给一个客户看,并给他讲解了半天,最后他讲了句: “你说的O2O我不会读,文化水平低,依我看,最通俗的解读不要用英语读,用最形象的汉语就能讲明白,就是圈套圈嘛!”
惊讶之余,我发现我们这些所谓的精英只会纸上谈兵,一个这么高大上的模式被一个底层的客户讲得如此之透彻。
圈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再明白不过了,你认识一个人,是一个点,与这个人有了持续联系,就形成了人脉,人脉是一条线,由点变线了,前几年流行的一句话“人脉即财脉”很好地阐述了这条线的作用,而如果你通过认识的这个人结识了他的朋友,就成了朋友圈,则由线变成了圈,朋友圈、同事圈、亲友圈……各种圈,你结识的圈多,你的圈就会无限大,圈无限大,你的财源就会无限大,做灯具的,挤进了电工圈,提高了自身效益,做实体店的,参与了电子商务,同样提高了自身效益。
如此看来,O2O真的并不神秘,或者说最终这种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都会被抹掉,最后只看的是谁的圈大。
讲到这里,才明白为什么目前没有O2O的霸主了,不是你操作得不好,是你的圈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