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家网上一篇写陶瓷江湖的小说引起了业界人士的较大关注。这篇署名刘小浪,题目叫《佛山往事,我们都情非得已——关于榴苑路和陶瓷》的小说,才仅贴出两节,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点击量,短短几天,跟贴留言者就有近百人。小说才刚开始,从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去评价小说未免草率和缺少依据,但是从点击量和跟贴中,我们可断定这是篇能触动陶瓷人的小说,是篇能吸引陶瓷人眼球的小说,不仅因为他是陶瓷人写陶瓷人,更重要的是与榴苑路有关。
作为佛山陶瓷人的一处营地,榴苑路从未走进“正史”,但是并不影响其在陶瓷人心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她甚至是中国陶瓷都无法绕开的地方。此前,《陶城报》刊登的李智明的漫画版榴苑路,以及后来黎小邪的长诗版《榴苑路》同样引起很大反响,就可见佛山陶瓷人的榴苑路情结。
提到中国陶瓷的革命,我以为有几个地方扮演了重要角色。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就像抗大,培养并输送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干部;佛陶集团是井岗山,点燃了可以燎原的革命火种;石湾、南庄等产业集群地就是一块块革命根据地,最终养育中国陶瓷取得决定性胜利,站到了世界陶瓷的最前沿。当然,这些肯定会在陶瓷正史上留下记录。榴苑路,则是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加油站,或者说是发射场,同样对中国陶瓷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她或许被正史所忽略。
不过在陶瓷界的民间,特别是佛山陶瓷的民间,榴苑路始终不只是个简单的词汇和地名,她与众多的陶瓷从业者的生活相关。正如小说中所写“榴苑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至少它的名气在佛山人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陶瓷行业从业者。他们飘泊异乡,在榴苑路寻得一块栖身之地,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经过几年的打拼,带着梦想的实现与光辉的荣耀,搬离此处,有了自己的新居,从此将榴苑路埋在记忆的深处,夜不能寐时,总会时不时想起路边的大排档、发廊、出租屋 。”“某种程度上,榴苑路更像是一个收容所,收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一拨接一拨,落英缤纷般地,鼎沸的人声不曾消失。久而久之,更多的后来者,都愿意将进入陶瓷行业的第一站选址在榴苑路。”
作为佛山陶瓷行业的从业者,我没有在榴苑路住过,但我身边有无数个同事、朋友、相识曾居于此或正居于此。他们无不对榴苑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自己鲜活的感受,他们对榴苑路或爱或恨,都无法否认这里是自己安放青春和放飞梦想的驿站。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青人,不论男女皆怀揣梦想,落脚此地,入行陶瓷。他们多数从事平面设计、展示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市场策划,或者是业务员、行政后勤人员、前台文员、跟单助销,抑或是服务陶瓷的媒体和广告公司的从业者,算得上推动中国陶瓷行业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展示创新、推广创新的中坚力量。
如果把产业工人称作“草根”,这些被当作人才或者自己感觉是人才,被社会或者大众定义为白领的人至多算是“草茎”。别看露在地面,有机会进入公众视野,表面的风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优越,他们同样弱不禁风脆弱不堪,以最便宜的价格租居“握手楼”的格子间,别人房里有人放屁,常常要跟着闻臭味。据说,夜里可能还要忍受□壁的种种动静和声音的骚扰。而失业和裁员也常常击碎梦想。因此,谁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感。
但,一拨人从这里走了,一拨人又来了,榴苑路的陶瓷人始终蓬勃。他们夜晚栖于此,白天奋力工作,为了生活和梦想,他们握手陶瓷。陶业江湖品牌更迭,英雄变幻,而榴苑路的角色始终没有变,永远带着青春的荷尔蒙味道。
更多的东西,我无从知晓,只有等着读刘小浪的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