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何处来?未有石湾,先有缸瓦

/ by 陶城网 浏览次数:

  从2015年开始,我们想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我们要做一本有温度的石湾陶瓷史,关注陶瓷背后的人,命运与人性。我们要做一本更真实更鲜活更好读的石湾陶瓷史,通过被采访对象的亲历描述,还原细节,还原现场,还原一个时代的风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本陶瓷专业史,而是经由陶瓷这个载体,将石湾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时代风云勾勒出来,折射一个中国南方小镇的商贸史、城市发展史、文化史。

  这一本有意思的书,我们想打捞存在于古籍及民间口口相传的石湾陶瓷历史碎片,集体记忆,发掘并还原石湾古窑场遗址以窑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岁月中的变迁,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石湾古陶瓷、生产工具、碑刻、文书等,我们将走近石湾陶瓷世家和大师,探访石湾陶瓷工艺之美。我们还将,关注产业工人在时代大潮中的个人命运,生活状态的变化。

  如果您是石湾陶瓷的活化石,有很多石湾陶瓷方面的故事,或者保留了石湾陶瓷很多的实物,请您跟《陶城报》联系,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和还原石湾陶瓷。

  石湾有一句话说,“未有石湾,先有缸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石湾这个地方,在还没有石湾这个名字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做缸瓦了。1977年挖掘的那个河宕乡的贝丘遗址说明,石湾做这个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这个遗址出土了一些陶片,一类是泥质陶,一类是夹砂陶。泥质陶的那些,有没有烧结的软陶,有烧结好的硬陶。软陶火候在800—1000℃之间,硬陶火候有1100℃以上。虽然出土的都是碎片,没有完整成型的,但大概可以看出有15种左右的器形,有些造型还蛮复杂的,色彩方面也蛮多样。素面(光面)的比较少见,大部分是纹饰的,蝇纹、方格纹等,有四五十种样式。

  这个遗址的发掘,说明石湾的陶器生产至少在五千年前就有了。但是,这不是说陶器生产是从石湾开始。现在说陶器生产的始祖是舜帝,“舜陶于河滨”,石湾人一直也都在祭祀他,但这其实也只是个传说。大概是以前发大火,人们发现有些泥块被烧硬成块,然后这些硬块拿来盛水还不渗水,于是尝试把泥土捏成各种形状烧制,就这样有陶器了。这个是很偶然的,加上陶泥是哪里都有的,所以要说陶器生产从哪里开始,是很难说的。

  中国的历史,中原人南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在我们岭南地区,这个过程从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就开始了。澜石那边出土有汉墓群和六朝墓葬,汉墓有东汉时期的陶俑,六朝墓有六朝时期的陶器,好像是一个叫青釉四系罐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很有时代特色的,看得出石湾陶器生产也是大致跟着整个历史在走的。到唐宋时期,石湾大帽冈的唐宋窑址遗物堆(南海县小塘石奇窑址),说明开始有石湾窑了。对于陶瓷生产来说,窑灶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设施,有了石湾窑,说明在我们这里,唐宋时期已经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陶瓷生产。

  南宋晚期是石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个时候,整个历史的大背景是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那时是个峰值。因为中原人的到来,那时的石湾,一下子从一个小村子变成了乡镇,现在的石湾人的祖先,绝大多数就是那时定居下来的。石湾陶瓷的崛起,应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这里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南宋的时候,皇宫里有一个姓胡的妃子,因为犯事被贬,心中发气私自走逃出皇宫。但她知道走不出皇室的追捕,就去跳河。结果呢,跳河没浸死,却被韶关那边南雄珠玑巷的一个姓黄的商人,叫黄贮万的,救了起来,收做小老婆。但是哪个又知道,过了几年,珠玑巷这里有一个赌钱的赌输了,无意得知这个胡妃是从皇宫里走出来的,就去勒索黄贮万要钱,黄贮万不给,这个人就把消息爆了出去。皇宫这边原来负责追捕胡妃的贾似道收到风声,心里就慌了,因为他原来拉抓不到胡妃,就骗皇帝说她跳河浸死了,要是让皇帝知道她没死而是逃跑了,就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贾似道就设了个“杀人灭口”的毒计,跟皇帝说珠玑巷的人要造反,让皇帝派他出兵围剿珠玑巷。他想以镇压造反之名,杀光珠玑巷人灭口。皇帝信以为真,准他派兵出征。珠玑巷这边的人也收到了风,就由一个叫罗贵的贡生带头,举家结队,连夜乘坐木排,一路沿江逃往南边去。那个胡妃,据说为了给他们跑路拖出时间,就一个人留下来与那些兵仔周旋,最后投江自尽。

  这个故事我就是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是不是真发生过没有人考究。但是南宋末期,从南雄珠玑巷的大规模南迁,这个在历史上确实发生,现在珠江三角洲的人,好多就是从珠玑巷来。我还听我们的老人说,南雄珠玑巷来的人,最大特点就是脚趾尾分叉长出一个小的趾甲。有这个小趾甲的,你的祖先就有可能是从珠玑巷来的,这个也是传说,究竟是不是,也没有人考究。

  那么,石湾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还是要接着上面那个故事来讲。那些从珠玑巷沿江坐木排往南走的人,有一些是走向石湾这个方向的。他们有姓何、姓罗、姓梁和姓霍的,一共二十多个。这二十几个人顺流向下漂了几天几夜,最后漂到一个河湾,就是现在东平河的一个河湾,木排被一堆大石头顶住不能往前走,他们只能停下上岸。上岸后,他们发现岸上有些村舍,村里窑烟袅袅,有人在这里制作陶瓷。他们原本也是做陶瓷的,大家就商量在这里落脚继续做陶瓷。因为他们是遇到河湾被石头搁浅停下的,就是“遇石而湾”,就把这里取名叫石湾。

  石湾这个名字的来由,其实还有其他版本,但是我比较信这个“遇石而湾”的版本。刚才说的那二十几个人有何、罗、梁、霍几个家族,其中姓霍的家族,是来自山西太原霍州的霍家。霍州也是以前的陶瓷产区,霍州窑是非常有名的。霍家当时逃避战乱南下,先逃到珠玑巷,又从珠玑巷逃到石湾落脚。他们为石湾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制陶技术,石湾陶、石湾缸瓦在当时的崛起,霍家是有一笔大功劳的。

  这些人来到石湾,是在哪里上岸的呢?有些人说在南风古灶附近的高庙,有些人说在石湾酒厂那里有一个叫做老鼠冈的,有些人又说是在一个叫北地庙的地方那里,我没有特意研究过。不过在哪里上岸,说实话也不要紧吧。石湾原来有个陶师庙在水巷,很小的,像个土地庙那么大的陶师庙,大概就是他们上岸的时候起的。这间陶师庙到明朝就拆掉了,另外建了一间更大的,就在现在石湾化工陶瓷厂附近。但是这个陶师庙抗战时也被拆掉。现在石湾公园里面那个陶师庙,是刚刚新起的。明朝的陶师庙,规模面积是要比现在这个大的。

  能建那么大一个庙,说明明朝时石湾陶瓷和石湾经济水平已经是蛮好的了。石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陶瓷生产基地,应该明朝就开始了。这个事实,一个体现在产品,石湾窑仿名窑是很有名的,特别是仿钧窑。石湾窑出现窑变,是元代开始的,到了明代,石湾窑变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造型和釉色都可以说别具一格了,就是达到了“仿中有创”;另外,美术陶瓷那个时候也出现了,这不仅是产品多样化的表现,也标志了石湾窑在陶瓷行业独特的地位。另一个体现在窑灶数量的增加和造窑技术的进步。当时在上、中、下窑的山冈上,相继建了不少龙窑。而从宋代开始到明代建造建的龙窑,结构和规格是有很大改进的,南风古灶就是明代建的。

  还有一个最显著最重要的体现,一方面是整个地方的生产格局的成型,一方面是行会制度。现在我们说石湾分上、中、下三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时也叫上、中、下窑,就是一个行政划分,整个陶瓷生产也按照这个划分,比如说大盆行业主要在上窑,中窑主要是水巷大盆、边钵和塔,下窑主要是黑釉、埕、白釉,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前。行会方面,有个李景康写的《石湾陶业考》是这样说的:“石湾陶业订定行例,尚有簿籍可稽者,仅传天启年间。初分八行。”就是说在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石湾陶业已经有行会了,开始的时候是八个行业,而这八个行业,就是后来清末民初“二十四行”的起源。

  清末民初的石湾被称为小金山。美国有旧金山,很多人去那边捞钱发财,石湾就叫小金山,意思是去不了美国就来石湾,石湾也可以找到钱银用。当时石湾虽然是个乡镇,虽然也很穷,比起现在也很破落,但是因为做陶瓷缸瓦,周边农村农闲时就会过来帮帮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那时的缸瓦生意是非常好的,有一句话这样说,“柴平(便宜)米贱缸瓦贵,早死山松唔使忧(不用忧)。”有些要出嫁的后生女仔,见到缸瓦好市(卖得好),就来这么一句:“大煲好市二煲好市,叫我落家米只耳。”意思是说,大茶煲小茶煲都这么好卖,我落嫁(下嫁)过去可要累死了,一点清闲时间都没有了。

美家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本文:
今日热点
更多>>
精彩专题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年会暨陶瓷行业荣耀榜
第八届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发展年会视频
广东陶瓷工业执照大奖
  •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行业焦点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