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陶瓷人朝圣的日子。28号逛了一下午,跟往年一样,把在国内很难遇到的陶业大佬都“偶遇”了一遍。因为展会还未结束,官方数据未出,在人气方面没办法进行对比,但从自己观展的感受来讲,人气跟去年差不多。产品的规格和色彩以及搭配,依旧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点,这方面我们的采访报道团会做详细报道。
今年展会最大的一个变化,应该就是色釉料馆从楼上的34号馆搬到了楼下的33号馆,34号馆没有开。按照每年观展习惯,色釉料馆是陶瓷人重点要看的馆,最新的材料和工艺在这里都有呈现,因此,这个展馆的“位移”,特别引人注意。相比往年,展会减少一个馆,也引起一些讨论。在展会上,跟行业的人聊到这个事,就有人猜测:现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向来对中国设高门槛的博洛尼亚展也开始萎缩,那么,展会主办方会不会降低门槛,对中国企业大面积开放?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排队想进入博洛尼亚展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而今年也就增加了简一和萨克米(新明珠集团品牌)两个中国品牌, 若主办方只一味追求展会面积扩大的话,更多的中国品牌身影就会出现在展会上。
猜测主办方会“降低门槛”,多半是还不了解老外做生意的思维和习惯。这几年跑国外比较多,跟国外陶瓷上下游企业也有比较深入的接触。在我看来,他们很少为量的下降而着急,一直以来他们追求的就是高质和高利。
这次展会之前,我带着河北高邑的一批企业老板参观了意大利锐思瓷砖的总部。26层的自动化仓储(西班牙宝露莎是18层),生产车间忙碌穿梭的机器人,极简却很舒适的展厅设计,让大家大开眼界。原本只定了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后来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最后还有两个临时加入我们团的经销商,在展厅内流连忘返,怎么喊都喊不出来。
跟接待我们的负责人了解了一下企业情况。这个集团在萨索罗的生产基地(旧厂区)只有十条生产线,而且生产线经常是没有开足十条的,一条生产线日产量5000平米左右。高邑的一个企业老板告诉我,他的生产线日产量可以达到30000平方米。若是以量论英雄,高邑一家两条生产线的陶瓷企业,就可以把锐思瓷砖所属的意大利陶瓷企业给秒杀了。但别人一条线日产量5000平方米,可以拿出资本来建26层(120米长,30米高,30米宽)的自动化仓储,可以让工厂实现一条生产线只需要20个工人的自动化,可以建出一个让经销走进去就忘了时间不愿意出来的展厅。凭什么?个人认为,就是凭别人每一片瓷砖都能够赚到很高的利润,5000平米创造的价值远比我们30000平米的要高。
这次行程也安排了团友一起去瑞士买表。跟导游聊到瑞士高端手表的价值问题。为什么有些手表一块能够买到上百万?因为精工制作。这些手表都是专业制表的师傅手工制作的,每个师傅每天上下班时间不一定,也没有业绩考核,看自己的工作状况来自觉制作手表,状态不好就不用工作。这些师傅会带徒弟,但所带出来的,真正能够做出高质量手表的徒弟数量也有限。因此,这些品牌的手表都属于稀有资源,更显珍贵。数量有限,只有价格能卖得很贵,才能让品牌企业保证有高额利润,也正因为有高额利润的支撑,制表师傅才能够毫无压力地精心制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不得不承认,西班牙、意大利人做生意,跟中国人不在同一种境界。中国企业还在焦虑地思考生存问题,而别人已经懂得了,怎样能活得更好。尽管我们老是说,别人经济在萎缩。尽管中国随随便便一个陶企老板,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西班牙收购一个破产的陶瓷企业。但是,未来的世界,并不见得就属于勤劳的中国人。至少目前,能够真正把产品做出高利润率的企业,还没发现。即使有限的几个,也在渠道上砸下太多成本,给企业造成较大生存压力。我们依然处于匆匆赶路的阶段。
所以,不能以中国人赶路做生意的思维去理解老外一边行走一边欣赏风景的雅兴。博洛尼亚展对中国大面积开放的唯一可能,只能是中国品牌真正得到提升,中国产品真正让世界同行认可。
另,别再说,我们的产品跟老外做得差不多。到展会上仔细对比,大家都心知肚明,产品和应用设计,都还差一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