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定位、新理念、新举措,将佛山建设为世界‘一带一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名城’、‘自贸区’。”6月29日,在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佛山陶瓷学会协办的“佛山: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炼大港”论坛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表示,佛山急需摆脱中国“名镇”的旧式经济文化概念,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时代潮流背景下,有必要为佛山做出新的文化定位,既是“中国陶都”,又是世界性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大港、“名城”和“自贸区”。
早在唐宋时期,佛山陶瓷、丝绸、铁锅等产品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明清时期,佛山陶瓷、铸造等行业鼎盛南国,享有陶艺之乡、南方铸造中心等美誉,佛山也因此成为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中国陶都”是对佛山陶瓷最大的赞誉。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充分发挥在陶瓷产业的传统优势,并积极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开发等诸多领域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产业的前列,成功打造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在世界陶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陶都”、“四大名镇”等盛名为佛山带来了巨大的世界声誉,成为佛山经济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佛山应当如何整合历史文化品牌资源,以怎样的姿态融入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代“腾笼换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佛山如何将“广佛一体化”的同城建设优势,转型升级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冶铁丝绸名城?在大港建设过程中,联通广州南沙同体的陶瓷冶铁丝绸产销“自贸区”又将如何建设?与会学者专家认为,佛山以往更多地是从专业经济文化层面确立城市定位,很少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佛山文化的特质。如何将佛山历史文化品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成为与会10多位学者研讨和交流的重点话题。
此前,在2007年被打捞的“南海1号”掀起学术界的热议,不少专家学者追溯“南海1号”的轨迹,不断挖掘佛山乃至全省陶瓷冶炼产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黄伟宗带队对佛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建议上引起广东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推动佛山陶瓷冶炼业的转型升级,赋予了新的文化涵义。
在论坛上,黄伟宗在主题演讲中,从新定位、新理念、新举措三个层面,分析了佛山应该如何顺应“一带一路”时代潮流,并提出了把佛山建设为“一带一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名城”、“自贸区”的建议。他建议,佛山要确立打造“千年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丝绸大港”的新定位;基于陶瓷、丝绸、冶炼三大品牌产业,规划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科技博览园、“中国陶都”博览园、“千年冶铁”博览园等9个博览园,搭建起城市的立体坐标;利用广佛“同城化”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冶铁丝绸“世界名城”,打造与广州南沙同体的陶瓷冶铁丝绸产销“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