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跨界成为一些企业信奉的拯救自己、开拓未来的箴言。因为你不跨界,别人会跨界,你就会被打劫,正所谓“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在互联网思维的鼓惑下,甚至产生了“没有跨界思想和行为,没有跨界资源和资质的企业,将会被湮灭”的言论。比多元化经营更胜一筹的跨界,成为一些企业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新坐标的“狂热行动”。
有人说,陶瓷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的挑战。这种商业模式中,竞争对手完全出乎意料。网上流传着一句出自马云之口的“心灵鸡汤”:这是一个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这段话诠释了商业模式的挑战已扑面而来,比如银行的竞争对手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摩托车品牌的竞争对手是电动车,实体店普遍受到网店的巨大冲击。那陶瓷企业是挤上跨界这条路,还是固守自己的经营底线?
跨界经营,首先是做强主业,这一点,哪家陶瓷卫浴企业能及格?另外,陶瓷业的整合、重组空间很大,向上下游拓展、创新,寻求新利润增长点的可能性极高,必须要跨界才能完成转型升级的重任吗?再则,进入全新领域,陶企的实力能经受住考验吗?这很难说。重要一点,跨界,与我们现在重点热议的专注是否南辕北辙?
专注自己领域,成就业界霸主,走向国际舞台,这或许更适合陶瓷业的现实与现状。因为对比国际品牌,我们的陶瓷产品无论在品质、创新、领先程度、品牌知名度、产品影响力等等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还在做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做强的目标还很遥远,跨界,显然有稀释资源和资金之嫌。
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其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的专注品格,让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热衷于单一门类,有些依旧是中小企业,却是行业的全球领袖,有些则成长为大企业。“大”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这也充分印证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当前,陶瓷业遇到了现实中的困难与挑战,跨界能帮助陶瓷业脱离水深火热吗?不敢说。曾经的跨界失败案例尤在眼前,只会给陶瓷业的跨界行动和信心泼冷水。有业内专家提出,兼并重组、重塑版图或是陶瓷业摆脱困境、战胜挑战的有效措施之一。据最新公布的《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陶瓷产业的企业数“十三五”末比“十二五”减少四分之一,前十家企业的产能占50%以上。
其实,提升产业集中度也是一种跨界,整合资源、重整格局的跨界,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的跨界。创新发展模式、打造陶瓷业新蓝图的整合,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新增长点、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整合,对陶瓷业或许是更靠谱、比跨界更现实的作法。
当然,不排除将来有陶企在做强做优的基础上,跨界经营、多元化发展,或是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即真正的跨界实现质的蜕变。
陶瓷业可充分利用跨界思维带来的有利条件,比如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和应用,产业界限变得不再清晰,这为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能,也为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创造了宽松环境。而这,也是当下陶瓷业迫切需要的资源,寻求转型升级的动力,开拓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跨界与专注,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域,其对陶瓷业均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或者说有着“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的严重分歧。两者是否存在契合点,或是让两者的着力点殊途同归,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内容。
由工匠精神带来的专注,迎合了陶瓷企业的共性需求,深得业界赞同。但在当前困境与挑战同在的迷茫中,在利润增长触及天花板的困惑中,跨界也往往会被提上议程进行尝试。虽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跨界前应先掂量掂量自己,研究研究跨界的对象,因为有专家忠告:跨界有风险,涉足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