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一场现象级刷屏营销,献给了过云阴雨、情绪百转的立夏之后:5月7日,一则百雀羚一镜到底的民国风长图广告,开始传遍整个朋友圈,获得10多个10万+文章,微信平台总阅读量近3000万,总曝光量至少在1亿以上。相较于此间的先锋性与可见度,包括陶企在内的制造业营销,只能望而兴叹,用产品产量连起来绕地球一圈。
1931年上海滩的浮世风物,身穿绿色旗袍的美女特工,“与时间作对”的神转折揭示,无论是参照“清明上河图”的卷帙范式,还是引人入胜的场景呈现,民国世相百态,尤能窥见一斑。“百雀羚”绝佳的广告创意,赢得了一片叫好。
机场高铁邮轮标王 从金子里开出花来
面对耗费不多、两周执行完成的这波广告,斥大部资金投放机场、高铁,借势明星代言,成为众多陶企品牌化的标配。等量观之,建陶营销不仅显得寡淡平常,任性砸钱的传播行径,除了同质之余更值得我们温存思考。
当然,户外高炮广告,高铁机场等密度集中的场域投放,甚至豪华邮轮、央视标王等任性玩法,充分体现了广告学的曝光效应。也就是说,一个品牌或商品,你见得越多,你就会觉得它越好。
好比当你有装饰需求的时候,走进门店和卖场,发现这个牌子没听说过,自然就会迟疑略过。然后看到一家留有印象的店铺,就会觉得这个我听说过,要不进去选购。你所谓的听说过,其实就是看过广告。因而,单纯的品牌曝光是有效果的,只是它的效力会有延期,而且钱还不能停。
短视卖力跟风 被战术洗劫的营销头脑
对于营销缺失连贯性,向来应变才动的陶企,看到大家都搞“互联网+”,于是对外招徕设立电商部;看到新中式、“现代+”风格盛行,纷纷转向投注其中。这种看似卖力贴身,实则被动的营销举措,往往暴露了整个行业市场的不成熟,企业的短视与迷信跟风。
“绝大多数人愿意做任何的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可以说,建陶营销就像一个大体量的“巨婴”,一直不懂顶层设计、品牌战略空缺,被战术上的勤奋蒙蔽,并洗劫着这一代陶瓷人的头脑。
规范精细性价比 一场自主品牌的进击
环保态势的加持愈烈,从来时路上的粗放生长,到当下严整的精细规范,陶企的这条必由之路,阵痛汹涌之下,不乏波谲云诡、起坐难安。品牌年轻化的尝试扶摇直上,围绕设计展开的产品战略、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构,都在声量浩荡地重申品牌价值。如何消解过往陈旧粗糙的群分,类聚拥有相同理想国、强烈共鸣的新生代,优雅地赚到年轻人口袋的钱,成为陶企营销定位的焦点。
然而,站在“180多个老字号,加起来可能比不过一个小米”的时变面前(仅用3年时间,小米孵化出了77家生态链企业,16家年销售额过亿,培养出4家独角兽公司),中产阶级的进击、“消费升级想买点好的”诉求,为消费者于繁杂缭眼中优化选择;基于时间与品质,带来出色的产品性价比,建构横向纵比超值的品牌形象,才是我们讲好故事、人们喜闻热衷的营销模式。
中国转型市场既敞开着机会之窗,又在检视和虚掩中等着那临门一脚,面对区域多层级、消费群渐变加剧的大环境,隔靴搔痒和浅尝辄止,带来的是品牌格局的消减。听从呼声,浅表地举一隅之力,便想不乱阵脚甚至从中收益,这种战术上的勤奋显得缺失诚意。经过多个企业前赴后继的“交学费”,设计师渠道的不得门径,正在置顶成为鲜活的标本。
漫过洗牌和价格战的硝烟,我们从转型市场中制造企业的营销共性,检视建陶营销的特质:
1、转型混合营销 更科学的广告
如果说美好的创造,是被“上帝握着我的手”所造就的,那么营销的科学性和艺术感,好比是以供神明创作的材料。西方的营销占比是80%科学、20%艺术,而中国传统企业的营销刚好相反,是20%科学、80%感觉。包括建陶在内的营销手法,首先追求“感觉对路”,与西方品牌殷实地统计市场、偏重信息数据的习性迥异。
单薄、缺乏个性辨识的广告语,在几秒之内无法建构即时印象,令人无法产生联想、立起品牌形象的宣扬,只要绝大部分受众记不住的,都属于同质无效的营销。因而,相较起西方品牌脍炙人口的林立,我们本土企业需要注入科学的广告成分,在充分的学习、竞争中,提高创新营销的混合比例。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用科学的手法透析受众喜好,形成精准的吸粉聚焦,往往比感觉更可靠。
2、推销主导营销 只有战术没有战略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种甘于停落在战术层面,缺少战略思考与布局的特性,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普遍写照。包括从战术角度建立品牌,对于大多数陶企而言,仍是推销导向、把推销当营销、以推销为目的。价格战、终端促销的激烈和频繁,无一不在证明只有战术没有战略的营销,就像大炮打苍蝇,倾注心力却事倍功半,令人匮乏无力。
当然,这与我们企业老板的短视,整个经销体系意在合乎规范、正经历的裂变都有关联。在库存重压与现金流的动荡下,相当多的制造企业,面临着市场的生存危机。
如何走出只盯住和追求销售额,这种舒适得安乐死的短期营销怪圈,相信建构品牌的顶层设计,用后工序(营销)决定前工序(产品):让产品包含品牌,让应用设计与营销创意渗透到产品前端,以终为始,一次成型地完成前后两端的设计,形成战略自有体系的营销打法,才是界定各大品牌能否跨越质变,强健永续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是价格竞争,而不是非价格竞争。然而,对于品牌化生长的未来市场,被广为叫喊、真正运作的,将是美好的品牌,而非敏感的价格。
3、策划多于策略 精细整合的营销匮乏
策划盛行是中国市场上特有的现象,一边是很多陶企释放出对策划的渴求,另一边是营销策划领域,真正有料的人才简直奇缺。在风行当道的MBA教育中, “营销MBA” 的强化,对提升中国企业营销水平而言,才是尤为迫切的事情。
尽管中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营销水平相差悬殊,有的行业和企业营销专业提高很快、表现不俗,但从国际比较的观点,中国的营销大面积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小学阶段”。起点低是多数中国企业的共同点,大量中国企业必须从营销基础开始学习。
有问题请策划,就好像农民生病请土郎中,土郎中有时也可以治好病甚至效果神奇,但多数是经验导向、非专业。在这种策划特质下,伴随而生的现象是:市场炒作多过市场研究,或者多用单一营销手段(如广告轰炸、明星代言等时下各类的迎合)粗放执行,并没有精细的整合营销运作。
如何体现营销的策略与精细化?譬如陶企都在做的设计师渠道,将企业品牌、设计师分为1%与9%的占比,消费者为90%。利用这10%的互动社群,让设计师参与品牌前端的培育,以定向营销收集市场反馈,进而形成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随风潜入、润物无声,调整并确立人们心智中的认知。利用10%最有力的杠杆,不断迭代产品应用、契合引领时潮动态,以产品设计体系,品牌场景消费与生态营销的先发优势,撬动体量最大的消费者。
面对创意的匮乏、10万+爆款的挑动,以及人才团队的差距,中国建陶营销的回答只能是探索。未来“二元法则”的营销鏖战,既不能成为领导者又无法扮演独角兽,还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蒙蔽战略缺失的企业,终将在天寒地冻的明日,日短夜长、路远马亡。我们确实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