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地方频道在2017年4月发布过一篇记者评论——《环保管控不能“一刀切”》。后来,有些自媒体写了《大面积停产、失业、民怨沸腾,国社发文质疑环保风暴“一刀切”》一文,被很多人转发。不少人把它当成了尚方宝剑。然而环保督查并不会因此停止。
环保部门的态度,却被很多人有意忽略。媒体报道,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在8月22日举办的环保部例行发布会表示,环保部门对违法企业要“零容忍”严格执法,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对于一刀切,别涛回应说,“我们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一刀切’,相反据我所知,部领导有两个态度是明确的:一个是反对部分地方,在平时疏于监管,使违法企业长期存在,污染环境,这种现象环保部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它表现为不作为;第二个反对部分地方,平时不作为,到了环保督察检查巡查的时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也是滥作为。”
别涛还很直接地说,“我想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主要是抓大企业,但是对一些散乱污的企业,它的环保成本基本等于零。这就导致同样一个产品,违法企业的实际成本很低,与守法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不公平的。因此,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去掉侥幸的心理,同时还守法企业一个公道,让守法企业不吃亏,让违法企业不占不应占的便宜。”
事实上,在环保督查下,有些工厂是被查后被动停产,也有工厂主动停产。很多老板常常把“制造优势”挂在嘴边,其实心里也清楚,自己的工厂之所以有优势,并非因为自己有技术优势或“管理出效益”,而是所谓的“成本优势”——未进行废水废气处理、脱硫脱硝等。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老板们不得不添置环保设备。但为时已晚——典型者如山东淄博,不少企业在去年上了环保设备,排放达标,按道理不应该关停的,但还是被关停了。
无奈和愤怒都可以理解。尤其是中基层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等着失业的靠近。然而,作为高管甚至是企业老板,如果只是抱怨环保督查日子难过,那——估计接下来还有更难过的日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实力的品牌开始收购生产线或收购品牌,往“大而全”的路上越走越远。而这条道路对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合适。因此,陶瓷行业的专业分工必将越来越明显,产销分离或将进一步加速。制造商通过技术升级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品牌商通过渠道和服务优势掌控市场。对老板来说,你需要思考是,愿意呆在工厂搞研发?还是愿意跑到终端看经销商卖砖?——有砖就能卖的时代过去了,老板最需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