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习 真落实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大学习、高站位。
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为广东、广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广东、广州改革开放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广东、广州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戒浮躁、真落实。
广东、广州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归根结底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航向标、进军号。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与贯彻落实省委“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部署结合起来,一条一条对照执行、一项一项查摆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新时代前景无限,新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立刻学起来、动起来、干起来,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广州日报今起推出《动起来——大学习 真落实》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大洋网讯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广东一直在行动。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希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正确政绩观,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从量和规模的扩张转向质和效益的提高。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创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融合等“八大举措”, 广东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转换迈出坚实步伐。2017年,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3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7万亿元,真正将创新落实到发展上。未来,广东还将在创新机制、人才政策上下功夫,使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动能。
广州端松智能科技为广汽本田生产的车身总拼成机器人生产线。 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粤式”高质量发展招式一:
企业已真正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基本面:广东拥有全国最舍得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主体作用。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广东明确提出“既要星星,也要月亮”,在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大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行普惠型产业扶持和科技扶持政策,采取了包括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放企业创新券等诸多为中小企业创新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以华为、中兴、腾讯、格力、美的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起到创新带动火车头作用;大量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形成协同合作,发展了集群式创新。
广东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投入,近年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攀升。2017年,广东研发经费超过230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5%,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
与其他地区相比,广东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拥有全国最舍得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群体。在广东,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创新成果也产自企业,企业已真正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含金量:技术自给率72.5% 接近美、德水平
在“舍得投入”的同时,广东也收获了喜人成果。过去五年来,广东的技术自给率一直在稳步攀升:2012年,广东技术自给率为68%;2017年,这一指标提升至72.5%,接近美、德等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与专利相关的多个数据凸显广东的核心技术优势。截至2017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20万件,达20.85万件,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8万件,同比增长13.81%,占全国总量的56.49%,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2017年,广东获评第19届中国专利金奖6项、优秀奖208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
知识产权与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相融合,是广东知识产权工作的“粤式”特点。除了特点,更有亮点——着眼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产业化,大力培育高质量专利,促进知识产权提质增量、提质增效,正是广东知识产权工作的“粤式”亮点。
广东围绕培育高价值专利,积极探索产学研+知识产权协同高价值专利培育新模式,建设“产学研高价值专利育成转化中心”6家,“知识产权布局设计中心”2家。广州、阳江、湛江、茂名等市发挥专利奖评选、项目引领等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高价值专利创造产出。
高价值、高质量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了丰厚效益。据了解,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一种抗生素,从核心技术到工艺设计,共开发出26个专利,其系列产品去年销售额达4.3亿元。类似的情况在新能源汽车、数字家电、生物医药、新一代通信等专利申请量较为集中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中十分突出,高价值专利令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心强骨壮。
“粤式”高质量发展招式二:
创新体系灵活高效 利于资源聚集
配置高效率:科技、金融“联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
资源配置效率高是广东一直以来的优势,这种优势同样体现在动能转换过程中。构建灵活高效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聚集,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
近年来,从改革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推动科技与产业、市场、资本高效对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融合,初步构建起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
近两年来,广州致力于科技与金融的“联姻”,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投资双向激励补助政策。2015年底,广州设立首期4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目前已推动银行授信金额100亿元以上,发放贷款60亿元,全国同期规模最大。2017年,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新增备案企业4700多家,累计超过9000家,978家获得贷款企业中,首次获贷比例达34%,纯信用贷款比例达73%。
2017年,广州新增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47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6家,总数分别达4328家及465家。46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科技型企业423家,占比91%;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8家,科技型企业达17家。
孵化强平台:推动高质量技术转化为高效益产出
从技术到成果,再从成果到产品,高质量的技术要转化为高效益的产出,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条长长的道路中,需要成熟的孵化平台。
过去五年,广东科技孵化器发展势头迅猛,也为全国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截至2017年底,广东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90家;全省地级以上市实现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珠三角多个地市70%区(县)实现覆盖。同时,广东以科技“四众”促进“双创”,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大中型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联合创办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中大创新谷、五号空间、广州创业大街科创咖啡等一批科技“四众”平台迅速兴起,形成了“天使投资+孵化”、“辅导+天使投资”、创业展示与交流等孵化服务模式。
与其他城市比较,广州的孵化器在数量、质量上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7年,广州众创空间、孵化器总数分别达164家(国家级53家)、261家(国家级26家),孵化面积909万平方米,优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
“粤式”高质量发展招式三:
研发人员规模国内稳居首位
聚贤有良策:深化人才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数据显示,广东研发人员规模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并呈持续较快增长趋势。2012年,广东全省R&D活动人员62.91万人,至2017年已突破70万人。这与广东的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及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五年来,广东在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针对长期影响创新积极性的突出难题,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12条政策,大力推进技术入股、自主处置权改革、收益分配改革、职称评价制度改革,激发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广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24条务实管用措施,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努力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2012年~2016年间,广东省财政共投入26.8亿元,引进三批共105个创新创业团队和73名领军人才,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2名国内外知名院士。2017年,广东又新引进46个创新创业团队和33名领军人才,新增5位“两院”院士。
近年来,广州在创新人才和团队集聚上,也取得突出成效。2017年,广州落实 “1+4”人才政策,推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评选出创业领军团队11个、创新领军团队10个、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9人、杰出产业人才29人。广州地区5位创业人才入选第14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入选人数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广州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自2011年以来,涌现了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捷凯、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梁添才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专家学者。
2017年,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81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华南理工大学引进的中科院唐本忠院士在世界上最早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